这是一项区别对待投资股比的政策(三)


     

这是一项区别对待投资股比的政策(三)

    而另一块全新的非常规汽车零部件则是明确属于“设限”项目。实际上这些“三电”关键零部件,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做得有声有色。如珠海ATL、湖州微宏、佛山精进、深圳科陆、安徽力高、深圳景佑、宁波海天等许多企业。说实在的,即便是有外资想参与合资,这些企业也不一定有太大的积极性。

    国家的这项投资政策是在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制定的。“常规和非常规”关键汽车零部件的起点和基础都不一样。显然后者要高出许多。这是国家制定此项政策的依据和动因。

    如果仔细研究这份“目录”,并结合国家发改委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可以发现对传统发动机技术的改造或称优化的零部件项目(十九章节中的1~3部分),即常规零部件并未列入“股比设限”之中,如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涡轮增压相关技术、电子气门控制系统,甚至包括“汽车电子装置制造与研发”这个如此宽泛的领域等。跨国公司对这些项目的投资几乎已经“应有尽有”并接近饱和,“设限”已无实际意义。需要增加的可能只是生产能力而已,就像产业政策所允许的外资整车企业设立一些分厂那样。

    另一方面,结合国内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车为主的技术路线,依靠国内企业的自主努力,新能源汽车是可以搞起来的。去年投入运行的7000多辆新能源大客车中,就是以纯电动车为主。目前参与示范运行的奇瑞、力帆、众泰、比亚迪,以及今明两年还有更多的车型参与,都是些自主品牌汽车。

    至于有人担心这次股比设限政策会影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和技术输出,这显然又是多虑了。跨国公司公司在华投资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在这方面会有他们自己的判断,是在“常规”零部件项目中继续深耕细作、扩大生产、增加内涵和外延,还是在“非常规”汽车零部件项目中委曲求全、放弃控股,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这都要看最近几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来决定。如果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市场越来越好,≤51%的投资股比,外商也不是不可能接受。长期以来中外合资的整车企业也只不过是50%对50%,也没有绝对的控制权,但出于中国大市场的诱惑,这次车展跨国公司不也是“真枪实弹上战场”吗?因此,只要有市场、有利润可赚就不必担心没有投资。既然是投了资就更不用担心没有技术引进。不拿“看家本领”进来,又如何直面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应付不了竞争,又何必投资呢?毕竟49%的投资股比也不是小数目。

     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无疑是今后汽车工业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这个关于限制外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投资比例不超过50%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征求意见稿),无疑是一次经过有的放失的调研工作,并听取了专家们意见之后制定的“不一刀切”政策。因此是一项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