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中国十三亿人口年度1806万辆的汽车国度,在前年叫喊股比应全面放开未果后,当下又轻言“合资可以自主”?
以本土国情怎么有意放弃。模糊。淡化。疏远。偏离,拖延国人对自主品牌国货中蕴涵国民性的半点意识?!
倘若追究国民性内涵是什么?国民性或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等。
所以,自主品牌的真谛除了塑造奠基一个汽车大国独立自主的制造品质体系外,更重要的是潜移漠化的肩负培育谛造本土国货的国民性-----美欧日韩汽车大国,无一不是用自己的自主品牌主导国民的意识,如此,坚持不懈出台多项法规长期培育本国国货的国民性!
怎么到了中国却轻言“合资可以自主”?把一个基础性的常识,反而有意识的“强化”掉了?实例是以二野汽修厂形成的南汽与意大利菲亚特1986年9月12日,多年来合资案;
与其说,在管理上的认识深度和风格不同,到不如说,长期坚守各自的国货信念不同,最终分离重组------这是在全球化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一场央企汽车合资与自主各自试探底线密集“韧的较量”!
以“二野”1949年4月23日兵不血刃地解放南京,一穷二白建立起新中国沿长江带动始跃进品牌的工业体系历史视野----南汽岂止是新时期“二野”为改革开放铺垫的自主奠基石!
再反醒,本土文革中是极左的闭关锁国作法,而当下是否又轻易分地盘发展合资过度?
提出“合资可以自主”恰恰是有背景的国企,在十二五初端,可否认为:这次“合资可以自主”,属于跨国公司二次纵深各自产业发力的标准以外的战略底线较量!?
轻言“合资可以自主”的现象,着重反映了以技术换市场中存在的创新中麻木、守旧、盲目自大、懒惰巧滑、自主精神缺失、爱面子、顺从退让等,尤其集中导致了“合资大而自主不强”的“劣根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不能持久拓展自主体系是一个创新推进国家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底线和标准,难道合资的目的是放弃自主?难道一个合资基因车型,翻样花新可在本土生成几代?合资又怎可真正充诺自主体系建立在它的基因平台?
难道你放弃了自主,合资就可以全程给你技术?多年的合资历程证明依然没有?正如,今天台基电老总郭台铭在台股东大会上,再次揪住深圳比亚迪不放---巴菲特何时开上你的车?实际上,真正较量的对手是巴菲特-----意在比亚迪到底有没有真技术?而不是光说不练,炒作捧杀自主的“股神”?郭台铭以从多种视角反复提醒,并非没有道理!
反过来说,赞成“可以合资自主”的真正目的是偏离。拖延。缩小大而不强的自主进程和让国民丧失自主品质和性格? 由此,在当下强大的合资境况下,可否小视坚守自主创新是一场长期“国货的较量”!
中国真的不需要自主品牌的国民性?
评论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