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國--奇怪的餐飲文化


奇怪的餐飲文化



      來到大陸最容易上手的工作就是餐飲事業,轉眼已跟這行業有五年的經歷在內地,從鄉鎮最高檔的豪華餐廳,二線城市的公館餐廳,以及一線城市的特色主題餐廳,都發生了同樣一個問題,當價位越賣越高時,反而對菜品越來越不重視,因為只是為聚會找個高價的場所制造氛圍給客戶或領導看罷了,這一改變讓許多真正為菜品及體驗名菜的客戶怯步了。大家都明白進去不是吃飯而只是喝酒應酬了。長期下來惡性循環,最後廚房如同虛設,不再用心推出菜品,而以高價為主因了,料理已完全失去了意義。

      市場上人氣很高的餐廳往往都是菜餚好吃價格公道的地方,但也絕不是一般民間小餐廳,環境衛生及服務仍是客戶願意一直持續上門的主因,消費金額在中等水平,假日或下班後能前往消費一個月幾次而不會有壓力的餐廳才是目前市場的主流,尤其酒後禁止駕車限令及公家單位消費規定實施後,中上餐廳已慢慢走上市場主流而非高檔餐廳了。3-5人的用餐人數,也是慢慢趨向聚餐大宗人數的客源,機關單位雖也有大型聚會,但請款及消費次數都已不如從前了,一般民眾才真正是餐廳維持基本客源的基礎,因此也就看到許多政府機關的公家餐廳,經營一年不如一年,許多最後都轉成民營的原因了。

       我一直期待有間餐廳是能與客人研究討論菜餚的場所,而把各家名菜及特色發揮出來的餐廳,日子久了餐廳成為固定客戶必到的用餐地點,彼此的關係是客戶也是老友了。能夠在大陸及台灣各一間餐館推廣張氏私房菜系,也是能讓兩岸以食會友的開始,同時將大伯張學良的「三張一王」的好友精神繼續推廣下去,有意之餐飲業者歡迎詳細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