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的《规章制定程序条例》第35条规定:“直接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应当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起草单位也可以举行听证会。”按道理说,东莞市为水价上调举行听证会,本来是听取民意、促进科学决策的好形式,目的也是为了让利益各方充分博弈、找出最有效办法来。但东莞市民居然对此表现出了极度的冷漠,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尴尬之极。
多年以来 公民一直在呼吁的就是知情权和监督权,而政府也一直在公开、透明、民主等方面做着最大的努力。而当东莞市水价上调听证会的公告发布之后,却没有一位市民前来报名,难道公民对于直接涉自身利益“听证会”果真漠不关心?难道真如东莞市消委会秘书长邓国平所说,“消费者非常不成熟,民主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听证,人们抱有太多复杂的感情,有期待、有失望,有无奈、有排斥。但总体来说,大家普遍认为现行的听证会已经成为了“逗你玩”的作秀场,并不能接受真正的民意,所以对那种走过场的伪听证产生的排斥感。 诚如网友所说,和此前各地的理由一样,东莞物价局之所以要召开水价听证会,是所谓的“成本提高”,所以召开听证会的目的也一样,就是想要涨价。区别仅在于东莞物价局这回给出了两套涨价方案,召开听证会无非是为了决定选哪一套罢了。也就是说,你听,或是不听,价都要涨。至于怎么涨,要么朝三暮四,要么朝四暮三。你表态,或是不表态,区别不大。
要实现听证会的作用,必须真正从市民利益出发,真正的体现民意,调价的听证会才能有说服力。但对于这种非A即B的听证效果,是无论如何都难以征得有关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的,而这种“出乎意料”的听证冷漠,更不是民众对自己切身利益毫不关心、缺乏参与热情和民主素质的表现,而恰恰是民主权利和参与热情受到现实打击和被权力压制后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曾参加过东莞去年镇区水价调整听证会的牛仁,针对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气愤地表示,有些“听证会”本来就只是哄老百姓的摆设,所选“出席者”大多为内定的“自己人”,座位都在前面,而“反对派”人数极少,且座位全定在最末尾。可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逗你玩”,消费者已经“看透了”,不想再被利用了。
既然“听”与“不听”,水价上涨已经成为了定式;既然听证会的代表已经被内定和操纵,消费者只是“逗你玩”的点缀,那么这种所谓的“民主”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民众自然也不愿意像傻瓜一样参加这种被愚弄的游戏。——如果听证会无法成为公众主张权利的平台,如果听证会不是利益博弈的广场而只是走走形式的秀场,民众或许也只有以极度的冷漠来与之对抗了。
信则灵,不信则失。听证会这个原本倾听民意的制度是该来一次“大检”的时候了,让听证会真正发挥公众表达民意、政府听取民意、让民意参与决策的重要作用,这才是我们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
(李吉明2011年6月12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