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一


  

  (几位达人给《贰时代》写了书评,很感谢,宽厚的批评,热辣辣的表扬,都领了。存下来,别丢了。谢谢肖老师、砍柴、欧阳、浩月、四一、曹寇、陈辉兄。)

 

     
     批评的情怀

文/韩浩月

   犀利、有趣的文字阅读起来总是会带来愉悦感,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其实不是小说家,而是杂文家。被封为青年人精神导师的鲁迅,以黑色幽默见长的王小波,后期曾对文化人猛烈开炮的王朔等等,都令人惊讶于他们在批评时所凝聚起来的洞察力和表达智慧。当代艺术家中如陈丹青等,也以批评的姿态进入更广阔的公众视野。批评总会裹挟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感,乃至于有人称,“杂文若死,国家之幸”。目前来看,国家暂时还是“不幸”的,因为杂文还没死,尽管总体上看它已经气若游丝。

  《贰时代》就是这批评已经气若游丝的时代,呼出的一口仙气。作者潘采夫深受“五四遗风”熏陶,字里行间有清雅之风,但作为一名出生于1970年代的批评者,在文体和语言方面,还是能看到流行文化以及网络表达风格的影响。《贰时代》糅合了不同时代的批评文风,它不是那么直接,没有刀笔的锋利,但却有令人如芒在背的感觉,作者打通历史、社会、人性之间的通道,建立了统一的认识以及评价标准,因此文字中很难看出厚此薄彼的倾向。

    批评就是批评,很难再给评论文字进行二次分类,但近些年来媒体上的确出现了一种评论文风,这种评论文体可以称之为“情怀评论”。何为“情怀评论”?鲁迅的对手梁实秋曾很少见地夸奖过鲁迅,他认为鲁迅杂文精彩的理由有三,第一、用意要深刻,文笔要老辣。第二、宅心要忠厚,作者虽然尽可愤世嫉俗,但是在心坎里还是一股爱,而不是恨。第三、讽刺的对象最好是一般的现象,或共同的缺点,至少不是个人的攻讦,这样才能维持一种客观的态度,而不流为泼妇骂街。符合这三条定义,就可以视为“情怀评论”了,当然,当下的“情怀评论”自然少不了偶然显露的怀旧情绪作为观点的润滑剂。

    基于这种批评的情怀,《贰时代》中作者对不少或是他少年时期偶像级别的人物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比如李敖、金庸、汤一介、黄苗子等。书中《品人》部分的文字,也全非针对个人的批评,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是指东打西的,它会让读者忽略对人的评判,而看到人背后事物的真相。《贰时代》还对近年来重大的文化事件和文化现象进行了评论,曹操墓的真假,遍地走的国学大师,春晚争议,作家富豪榜的榜单变化等,都在作者的游戏笔触下露出本质,很多时候,复杂的文化乱象不过是皇帝的新衣,只需说某些人没穿衣服就足够让人明白事情原委了。

    《贰时代》有个副标题叫“解剖文化界的100个关键词”,其实书名已经是关键词中的关键词了,在无数人以二为荣、以二为美、以二博取金钱名誉的时候,二已经脱离了其作为民间俚语“愚笨呆傻”的本意,它开始涵盖更多,比如嘲讽与自嘲、麻木与无畏、装傻充愣等等,它不再单纯是一个贬义的数字名词,这个时代在一定程度内可以承受的尖刻与包容,都可以通过它品读出滋味,你可以说“二得很有道理”,也可以说“二得没有天理”,其中之有趣与无聊,全在个人体会。

    最后想申明的是,“情怀评论”并非只发现和提出问题而没有建设性的,《贰时代》中投给春晚的弹劾票、建议送给两会的文化提案、人艺的香火怎么续、以及如何用王朔的语录教育女儿等,都能看出作者对上至社会时政、文化娱乐,下到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的观点,同类人会到这些观点深以为然,这算是以批评为主的《贰时代》的额外贡献,它或能告诉我们怎么在二时代做一个好公民、一个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