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婴儿状态


论婴儿状态
(选自《共悟人间》)
 
爸爸:
    刚才我坐在电脑屏幕前开始写作的时候,小煦“哇”地哭叫起来,我不忍心,走过去在他腮边一吻,他竟然立即停止哭泣,立即沉静下来。两个多月的婴儿,已能感知母亲的爱,真是奇迹。婴儿最傻,但感觉也最灵。这是天生的没有人间知识参与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年龄只有几十天,但它却准确无误地辨别出注入他身上的感情流。
    刚才这一体验,使我兴奋不已,并想到:没有人间知识参与的感觉,是最真最纯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在“学”饱知识之后,能够回到这种婴儿状态,仍然具有一种纯粹的、毫无杂念的人性第一感觉,那真是一种幸福。想到这里,我对你最近几年一再思考童心、作“返回童心”的努力便有了深一些的了解。老子在他写《道德经》时已经对宇宙人生了如指掌,用时行的话说,他已经“洞察一切”了。但是,他却在洞察一切之后回归婴儿状态与保持婴儿状态。他在第二十章中说:“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僳憬兮君无所归”,意思是说众人熙熙攘攘,在进入狂欢节的时候,我浑然独处,像个混沌未凿的婴儿。而这种婴儿状态,恰恰是他与俗人不同的所在,也是他自己的身心向往的归宿,所以他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你在海外将近十年,但我从未听过你一句怨天尤人的话,尤其是最近几年,说话作文更是平和,而文学感觉和艺术感觉却更为灵敏,对此,我也曾想过这是为什么?今天突然想到,你是回归婴儿状态,即赢得一种最好的心灵状态与感觉状态。这种状态使你潜藏的能量释放出来,就像婴儿的啼哭一样,发自最真实的身心深处。你的确是一个很幸运的人,竟然能回到这种状态。现在人都变成比较世故,连我的同龄人“世故”的也很多,而你却没有被世故所占有,既没有被各种艰难困苦的命运所压倒,也没有被各种诱惑所歪曲,依然保持一种表面上“沌沌兮”实际上感觉最灵敏又最纯真的状态,你自己应当为自己高兴。
前两天和妈妈、黄刚谈《圣经》,我说上帝禁止亚当、夏娃吃智慧果一事,永远会有争论,这是一对永恒的悖论。倘若不吃智慧果,我们今天的人类还是处于蛮荒状态,与猩猩、猴子的生活相去不远,谁愿意过这种日子?但是,吃了智慧果之后,先不说是果核变成了原子弹、氢弹,单说人变得世故、狡猾、虚伪,就是巨大的代价。知识分子比一般人吃了更多的智慧果,饱食之后多数都自我膨胀,膨胀到最后,成妖成精的也不少。倘若没有成妖成精,能保持孩子状态的似乎也不多。我害怕自己不断吃智慧果,从东方吃到西方,将来有一天也会成妖成精,害怕果核也在我身上长出臭架子和各种鬼魔脾气。妈妈说我在胡说,可我真的有此担忧。不过,能警惕在先总是好。
    刚才小煦在摇篮里又哇了一声,这一声是轻轻的,不是抗议,他大约很赞成我今天所写的话。
小梅
1999年8月1日
 
小梅:
    你所说的“婴儿最傻但感觉最真最灵”,很有道理。老子的“沌沌兮”也是一种憨傻状态,但他却又是感觉最灵敏的状态。他的五千言道德经,让后人阐释不尽。他对宇宙、自然、人生的感悟内容,至今我们读起来还感到新鲜。他的回归婴儿状态,就是一种大彻悟。尼采在本世纪初才说出回归“婴儿阶段”的话,比老子晚了三千年。老子极端地说出“绝圣弃智”的话,认定弃绝智慧,对百姓有百倍的好处(“民利百倍”)。以前我完全无法理解,今天,我倒想到,知识与财富一样,积累得太多太饱的时候,也会危害身心的健康。财富太多,会危害人的灵魂,这一点容易看到,但知识太多也会危害人的灵魂,则不容易看到。许多做学问的人,到最后不仅无法从学问中跳出,而且变得非常冰冷、世故,以至世故大于学问,就是被知识所危害。所以我觉得最幸运的学者是他获得知识并由此获得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穿透力与洞察力以后又有力量返回婴儿状态。这是在时间形式上向过去回归而在实质上则是向未来前行,所以我称之为“生之凯旋”。但这种回归极不容易,这意味着要放下艰苦拚搏而得来的许多东西。人总是乐于眷恋已经获得的名声与地位,“太牢”(盛宴)与“春台”(舞子)总是使人终身追求不厌。
    婴儿状态就是自然状态。婴儿就是大自然,婴儿的啼哭是一种天籁,所以他一啼哭,你就会听到大自然的召唤,,有所感动。少男少女,也是一种大自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少女比作清水,那是大自然的清新与清纯。结婚之后,人进入社会,便失去自然。人的生命活力与灵魂的活力,本来也是一种自然力,但是在获得知识之后,也可能被各种本本吸尽自然的活力而变成教条主义者。我很喜欢海德格尔的“永恒的活火”这个哲学意象,我也把它理解为人的存在活火;先于本质的自然的活火,回归婴儿状态,可以让这种活火继续燃烧。正是这样,所以也可以说,只有回归孩子状态,快要消失的生命才能重新释放出它的能量。世故的人,一定无法实现这种释放,他们的才华已埋葬在“看透红尘”的消沉之中与被“丰富经验”所蚕食之中。你看出我的心灵状态还好,如果我再给你作注,那么,我就要告诉你,好的明证就是生命的能量还继续像幼年时代那样寻求发散与放射,并无死亡迹象。
    这些年,你妹妹和我们住在一起,带给我很大的愉快。我喜欢你妹妹陪伴着,并不是特别宠她,而是觉得她便是大自然,至少可以说,她与自然紧紧相连。人在婴儿时期、少男少女时期与外部自然有着更多的联系。她们喜欢天空、海洋、大地,没有什么少男少女是喜欢被困在书斋里的。你妹妹一直在读书,一面受知识的重新塑造,一面则天真地保持着自然状态。在社会中,人和自然需要有一定合理的比例,人才能保持灵魂的健康。纽约的比例就有点失调:人太多,自然太少。我们这里,人与自然的比例正好,所以玩起来很愉快。在家庭中,人与自然也得有个合理的比例较好,全都是“知识老人”,没有孩子与少年,就会因为缺少自然气息而损害身体与灵魂的健康。《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林黛玉、晴雯、鸳鸯等少女一死,府中便缺少大自然,就更让人感到窒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身心之内那些自然部分就会逐步退化,离大自然愈来愈远。所谓修炼,不是别的,正是修炼保持婴儿状态,不断开发自己身上和自然联系的部分。不是愈炼愈世故,而是愈炼愈天真。聪明人能修炼到有点傻就好了。
爸爸
1999年8月4日
 
载自《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