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市谯城:科技助力争创添彩中医药发展“又逢春”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科技局依托科技资源优势,按照“药农+基地+药企”互动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中医药企业产品科技含金量,培植和打造全国有名的中药材特色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日前,由该局组织、推荐的亳州康辉药业“道地中药材‘亳芍’标准种植及浑加工”项目,在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大赛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上,从近2000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由该局申报的5家企业被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将无偿获取资助资金280万元。

  科技创新—激发中药企业发展后劲。亳州市谯城区科技局把为药业企业科技创新搞好服务融入创先争优,在技术、资金、信息、项目申报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积聚,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发展后劲。2010年以来,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对接26次。特邀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金传山院长、俞年军教授等专家深入药业企业,为企业技术研发提升科技含量、增加发展后劲,提供智力支持。邀请省、市科技专家为全区20多家企业解读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申报,2010年申报国家、省、市项目50多项,14家药企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济人药业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重点项目立项;济人、同泰、康辉、广印堂、千草等获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支持资金1000多万元,加上7家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及创新型企业、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国际合作等项目共获无偿资助3000多万元。为帮助企业、科研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了解优惠政策、专利申请程序,并特邀省市专家开展了知识产权(专利)知识培训,开展知识产权进高校、进企业活动,2010年完成专利申请267件,申请总量和增长速度居省、市前列。

  智力帮扶--带动药农药企增产增收。按照亳州市“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规划目标,为方便了广大药农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科技种植、管理、市场信息等知识,该局在全区建立科技书屋34家,在基地化中药材种植的广大药农中掀起了学习科技,科学种植中药材的热潮。积极引导和帮助,按照“药农+基地+药企”的链条模式,健全完善药企与基地、药企与药农之间利益衔接机制,药企为药农种植中药材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和优质良中药材种苗,通过合同订单、股份分红、劳务创收、利益返还等多种形式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引导药农在中药材协会的基础上,按照《农业专业合作社法》规范健全制度,使之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更好地发挥传递信息,提供技术、组织生产、引领销售的实体作用,通过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转,在农企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使药农最大限度地分享中药材加工、流通环节的利益,建立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了2012年药农户均增收2000元。

  制度引领--中药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通过深入中医药企业调研,该局制定出台了《谯城区专利资助和奖励暂行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三个规范性文件,细化了专利申请资助条件、金额,科学技术类别及奖励金额。落实亳州市政府出台的《亳州市中药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奖励办法》,规定中药企业取得一类新药证书的每个品种奖励20万元,取得二类新药证书的每个品种奖励10万元,取得三类新药证书的每个品种奖励5万元。目前,全区中医药产业项目总投资已达17亿元,中药材加工产值年均增幅20%以上,实现年中药材经营额60亿元,加工产值30亿元,出口创汇额5000万美元。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翻了一番,其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10家,中药材种植面积60万亩,已形成沿涡河特色中药材基地40万亩,主要有道地药材白芍15万亩、牡丹8万亩、菊花6万亩、桔梗6万亩、白芷5万亩。建立了 “企业+基地+农户”形式的利益衔接机制,目前中药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