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祖斌:外管局的辩解能力和投资能力均很平庸


        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对小和尚讲故事:“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个座……”可见,这个老和尚讲故事的能力相当一般。

大概十多年以前,有一个经常听说的广告词:“新飞广告做得好,不如新飞冰箱好。”这么多年了,我都感觉这个广告不怎么样。之所以想起这些,和中国的外汇管理局最近的一个并不高明的自我辩解有关。

 

 

针对关于2003年以来中国新增外汇储备资产汇率损失高达2711亿美元的观点,外管局做了三点辩解,均存在非常明显的漏洞:

 

外管局辩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导致了外汇储备折算成人民币的账面价值变动,并不是实际损益,也不直接影响外汇储备的对外实际购买力,而只是用人民币还是美元作为报告货币所导致的账面差别。只有在将外汇储备调回并兑换回人民币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汇兑方面的实际变化。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没有大规模调回并结汇的需要。”

 

按外管局的观点,浮亏是浮云,市场价格是一种障眼法。但未来浮亏继续扩大如何应对?其实在可预见的将来,由于热钱涌入(这本是外管局监管的领域)等原因,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仍将进一步膨胀。似乎仍将进一步购买美元资产,并进一步承受汇率方面的损失。并且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显然不需要持有巨量的他国货币作为储备。美国有多少外汇储备?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美国在20102月,也不过4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当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中国外汇储备必然要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届时现时的浮亏要成为现实的亏损,外管局有没有对此做出安排?

 

 

外管局还称:“考虑到银行、企业和个人在当初将外币卖出时已经获得了等值的人民币收入,人民币升值之后在降低进口成本、增加投资收益等环节也获取了巨大收益,肉已经‘在锅里’”。外管局外汇储备资产的损失将由财政部买单,外管局似乎应多考虑减少财政部的损失,而不是企业或个人(包括热钱)在人民币的升值中享受了多少好处。显然,财政部、企业、个人不在同一口锅里。并且按外管局的思路,浮亏是浮云,则浮盈也是浮云,企业或个人实际使用人民币前没有受益,而热钱在获利出境前,也没有受益。

 

 

外管局称:“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外汇储备账面损失远小于我金融资产的账面盈余。……与以美元计价的储备折合人民币后的账面损失相对应的是,我国国民持有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以美元计价的账面盈余。截至2011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3.04万亿美元,按3月末汇率折算,同期企业和居民人民币各项存款、股票、国债和保险资产等人民币金融资产总规模是我外汇储备资产的5倍以上。这意味着当人民币升值时,人民币资产的账面收益是外汇储备资产账面损失的5倍以上。如果再考虑居民以股票、债券等形式持有的其他金融资产和房地产资产的规模,人民币资产的账面收益将更大。同样,上述损失或收益均是账面计值变动,只要不发生实际兑换,就不会成为现实。

 

按外管局的说法,人民币升值而美元贬值,对中国有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称美国人的心意,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天之内升到15?如果有能力升值到51,中国干脆把美国收购过来得了。

 

 

外管局又表示:“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和投资所在国的通货膨胀率。我国外汇储备经营多年保持稳定收益,经营收益率远高于美国、欧洲、日本等主要投资所在国(地区)的通货膨胀水平,保障了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2000-2010年,美国、欧洲和日本CPI年均分别增长2.4%2.1%-0.2%,我外汇储备的年均经营收益率远高于这些水平。”

 

外汇储备一般都是国际储备资产,既然如此,就不能以货币发行国的商品衡量它的购买力。实际上美元2001年以来,长期大幅贬值,美元指数从121跌到目前的74。美元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美元资产的收益率和美国的CPI?如果在美元持续贬值的过程中,持续大幅增持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是国家的战略安排,那另当别论,否则又何必做这种愚弄傻老百姓的辩解?反正中国不是亏不起这个钱。

 

当然,以黄金等储备资产的品种的巨大涨幅来要求外管局的投资能力是不合适的,从来没有哪个国际专业投资机构宣布在黄金接近于250美元/盎司的时候入市,并一直持有到现在。但外管局以美、欧、日的CPI来作为衡量自己投资业绩的标尺,实在令人震惊。

 

 

外管局根本未提到大量流入的热钱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的收益。

 

 

好在,外管局并没有提出,因为没有投资于津巴布韦的国债而遭受亏损而要求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