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片鳞第二讲、天地万象中的易简之道(一)
观象玩辞的前提
前面我们已经对《易经》进行了一番简单的介绍,为大家学易作了很粗浅的铺垫,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为了使大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们下面先选讲《易经》系辞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也将选讲《易经》中的部分卦,使大家能够加深对《易经》的了解。系辞是《易经》的序论﹑导读,只有先明白了系辞,才能够明白《易经》的卦。
现在社会中搞易学的,有很多是用来算命打卦的,说好听点是搞预测学,但是,很多人都没有读过《易经》的系辞,对系辞是什么都不清楚,所以他们所处的层面是很低的,从很大程度上,是偏离了《易经》的本意。《易经》是古人传流下来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周文王著易至今三千多年来,《易经》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总指导。对于具有如此崇高地位的《易经》,如果将其只是用于算命打卦,岂不是愧对祖先。
所以我们学易,一定要把《易经》提高到作为儒家“经”的高度,要明白其中的份量。学易,就要观象玩辞,那观象玩辞的前提,就要学懂系辞。如果不懂系辞,就不会明白什么是易卦的象,什么是易卦的辞,就弄不清,道不明。所以,系辞是学易之人所必须的入门读本。
下面的内容,我们就具体来谈《易经》的系辞。先看第一章的原文吧:
系辞 .第一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矣之理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尊地卑的特殊含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分不开的,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如果按照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层次,当我们身处太空中,也就无所谓什么上下左右前后了,就绝对平等。
将易经六十四卦排列起来,就必须遵循一些原则,比如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也许有些女性会对此有意见,实际上,在《易经》中它是有着自身特殊的含义,并非现代社会从男女平等的角度对这一点上的理解。
在《易经》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尊地卑卦象,并不好啊!只有尊在下,卑在上的卦象,才能吉利。比如说君主高高在上,不注意关心下面民众的疾苦,不能下人,不能识人,那他是糊涂的﹑暴戾的﹑非贤明的君王,整个国家也肯定处在不安定的状态;他只有礼贤下士,体察民情,提升全民的素质,使卑贱的人得以提高,那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才能繁荣。所以在《易经》里,天尊地卑所组成的卦,就称之为否卦 ,乃天地不交,阴阳隔绝,上下不通,内小人而外君子之象,这个就是“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情况就非常糟糕了。
反之,如果地在上天在下呢,就成了泰卦 ,内阳外阴,内刚外柔,内君子而外小人,这个就是“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使高高在上的能走下来,使卑贱的人得以提升,使整个社会上下交融、和谐,表明国家处于风调雨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状态。
所以在《易经》六十四卦中,虽然它们遵循天尊地卑﹑阳尊阴卑﹑男尊女卑的原则,但要想得吉利,其卦象上就必须打个颠倒。
在现代社会里,作为部门或企业领导者要善于使自己向下,走下去,同时又要善于使下面的人向上,提升上来。这里的上,并不是单纯要使之升官升职或增加其收入,更重要的,是要在人格上﹑道德上、知识上﹑文化上﹑技能上全方位地得以提高。下面的人素质提升了,信心增长了,那整个部门﹑整个企业﹑整个团队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我们要注意观察和理解《易经》每一个卦象中所隐藏的种种看似相悖的地方。
动与静、吉与凶
易经中的卦都是能动的,不是被动的存在,就如在第八章中所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学易才能够灵活对待。
这里的“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就是说万事万物在能动、变易之中,同时也仍然存在着阴阳﹑高下和定位的关系。既然有卑有高,那就应该有贵贱之分,同时就会有吉凶穿插在其中。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面,每一卦都是有贵贱的。在上为贵在下为贱,但注意啊!上贵也未必贵,下贱也未必贱。为什么呢?还有得位﹑居中穿插于其中。如果不得位,那就如同“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那也就不能称其为贵了,也就有吉凶之说了。
下面文中又接着说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每一个卦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就算最静止的艮卦,两座山重起,两个静止的符号组合在一起,实际上都还是在动,都仍然有动的因素在里面。它若打个颠倒,就变为震卦,那可就是大动了。所以静为动之根,动为静之根,动静有常。在每一个卦象上,不管阴阳得位不得位,它都会有一个动态的效应。既济卦是都得位了,但它还是在动,水在上,要往低出流,有一个交换的运动过程。未济卦都不得位,也是都在动,它还是有静的因素在里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以类聚,后来把这个原则放在人事上,就又称之为人以类聚。比如有钱人和有钱人在一起玩,穷人和穷人在一起玩;老板和老板在一起玩,打工的和打工的在一起玩;白领和白领在一起玩,蓝领和蓝领在一起玩,等等。同一层次的人会相聚在一起,不是同一层次的人就不会相聚在一起。君子和君子聚,小人和小人聚,这是一个铁的法则。这是因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这就是《易经》给予我们的警语。
我们在料理自己的人事关系的时候,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也和得位和居中有关。“二”是阴爻正位,“五”是阳爻正位,又分别是上下卦的中位。“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将乾卦中的“初、二、三、四、五、上”,引申到现实社会中,引申到我们的人事关系中,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进而就会有吉凶穿插于其中。
在上者不安于上,在下者就不安于下,都有围城效应。秦始皇不安其位,想到蓬莱仙岛求长命以做万年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想长生不老而吃金丹,其结果如何,大家应该知道了。
当皇帝就当个好皇帝嘛,不要妄想做仙人,那是和尚道士们的事情。你当了三五十年的皇帝,也就可以了,很满足了嘛,否则要太子干什么呢?太子老是不能正位,就必然会生出诸多祸端。我们看历史上这类事情多得很,皇帝怕太子篡权,将其处死;太子久不得帝位,而弑父;或是兄弟之间为争太子之位,进而为谋夺帝位而不择手段,刀光剑影,酿成宫廷血案。
我们看英武的唐太宗极其善于处理国家大事,将诸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但却处理不好家务事;而清朝康熙晚年时期,为争太子之位,十几个阿哥之间争得头破血流;武则天当政的时候,也都杀了不少的皇室宗亲。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相当多的。所以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其中就会产生出吉凶。
皇帝最怕老天爷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句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成象,怎么成象?在古代中国把天分为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星宿;其中二十八星宿又配之以四相:苍龙﹑玄武﹑白虎﹑朱雀。以北斗(大熊座)斗柄所指的角宿为起点,自西向东排列,分为苍龙七宿、玄武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
东方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方玄武: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獐。
西方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方朱雀: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现在很多算命看风水之人,经常说什么左青龙右白虎,但对其到底是什么?怎么来的?就往往解释不清楚,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天成象,就是天上的星宿组成了若干个图案。比如说贯索座,希腊则称之为北冕座,司马迁在《天官书》中就记载,此星座就如同一付枷锁,所以意为监狱。在此星座的中间还有几颗星星,现代科学家称之为变星,而在古代中国,没有现在的观测技术,凭肉眼就观察到贯索座中几颗星星时有时无。古人认为此星座代表的是监狱,当发现其中的星星多了,就认为是监狱中的犯人太多了,皇上就要下“罪己诏”而大赦天下,若不如此国家就会出现麻烦。若星星少或是没有,那表明国家社会安定,刑法得体。古时若出现慧星,皇上也要下罪己诏,并大赦天下,减免钱粮。
古代中国讲究天人合一,对天象是非常看重的。在《尚书》中对此有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古时的人们对种种异常的现象是非常惧怕的,当皇帝的,可以说对其它任何事物都不怕,但就是怕上天!天若有异象,他就不安,怕做不稳其九五之位。所以易有云:“天垂象,圣人则之”。
“在地成形”,成什么形呢?就是大地上的形态,山、泽、江、河、平野,等等。比如说坤卦,就代表平野;坎卦,是大江大河;艮卦,是山岳;兑卦,是湖泽,等等。
古代中国的这一套学术,是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与地上的九州地理配合起来,认为前者是后者在天上的坐标。比如说皇帝就是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居紫微垣,如果在这个地方出现了慧星,古人就认为会有麻烦。古时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这也是因为古代天文学中就有此说法,在紫微垣的中心部分,就分布有三宫六院,还有七十二颗星星呈后妃之象;其中还有一些小星星,就是宦官,都在帝座周围侍侯。古代四川称之为益州,二十八星宿的觜﹑参二宿之间,就是四川在天上的坐标。如果在觜﹑参二宿附近出现流星或慧星等,那四川就可能会出现天灾人祸。如果是在斗牛附近出现,那就是说扬州一带会出问题。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古代原始的天文地理观中就有其相应的属性。如果不明白其历史背景,就会说不清,道不明。如何把握吉,避免凶,是我们人生道路必须时刻注意的事情,放在《易经》的道理上,就是要注意卦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