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本拉登之死
2011年5月7日/董秀成
美国击毙恐怖“大亨”本拉登,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世界在关注,各个政治大国谨慎回应,中东国家反应程度各异,人们存在各种复杂的心态。但无论如何,本拉登死了,其灵魂终于回顾大自然,躯体被葬身于大海,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活动终于有了一个令人鼓舞的结果。美国政府负责安全事物的政要集体汇聚在一起,共同欣赏了一部持续40分钟的精彩、刺激的动作片,而片中的主角竟然是让欣赏者痛恨无比的本拉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拉登做为一个非专业演员,其耀眼的光环决不少与任何一个好来坞的专业巨星。
拉登之死,其实并无悬念,只是时间问题,这早已是世界人们的共识。这个发动袭击美国标志性建筑世界贸易大楼并让许多国家和民众都心惊但颤的恐怖大王,其最终归宿早已经定论,不会有人怀疑这一点。
问题的关键是美国为何在此时采取军事行动?这才是拉登死亡之事件的关键所在?美国政府高调击毙本拉登说明了什么?这些问题才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奥巴马上台以来,确实在悄然改变小布什的对外政策,在对外关系上极其谨慎小心,试图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美国无意与伊斯兰世界为敌,积极修补与一些长期与美国为敌的穆斯林国家的关系。
美国此时以击毙本拉登并以穆斯林传统方式海葬本拉登,其弦外之音就是告诉世界和本国国民,大规模、高腔调的反恐活动该结束了,美国政策应该将从“过度对外”转向“高度对内”了,解决国内经济增长问题应该高于对外干预问题,这种政策改变其实可以在对待军事打击利比亚的态度上就已经正式显现。
美国出人意料地在军事打击利比亚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再加上此次在击毙本拉登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或许意味着美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改变的标志。在以后,接下来的关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问题,以及如何应对伊朗核危机和阿拉伯与以色列冲突问题,都将是进一步观察美国政府是否真正改变政策的试金石。
本人预计,美国在诸多国际重大问题上将进一步采取适当“收缩”的外交政策,在政策宣示方面将变得更加谨慎、低调,在与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关系上将更加谨慎从事,但处于美国国家核心利益和价值观,依然会采取对外适度干预政策,彻底置身于国际事物之外当然绝对不可能。美国,毕竟是美国,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可能甘心失去自身业已存在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