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五)


  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五)

                      ■何天恩

  

  6、产业选择与转型升级的文化局限

   民营中小企业以规模小、管理粗、技术初、文化低为基本特征。“改开”初期,民营中小企业的上述诸特征曾经以进入门槛低、管理成本低、市场风险小、转型决策快而自居为优势。“船小好调头”就是对这一现象的贴切描述。

   然而,任何事物其优势的一面也必然有相对应的劣势存在,轻装上阵、说干就干、想转就转、“那边凉快那边站”的结果是摸爬滚打几十年,企业依然没有属于自己的技术核心、没有强劲的管理团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没有稳固的经营模式、没有成熟的企业文化。

   朝花夕拾、月圆月缺,伴随中国经济所经历的30多年爆发式增长,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将集体面对的是因产能过剩所引发的竞争白热化,甚至于淘汰出局的考验。

   反思中小企业的成长经历及其当下所面临的状况,归纳技术和管理局限性因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的文化局限。

   中小企业与企业文化历来被视作风马牛而不相及的两个话题,原因在于,一方面认为中小企业规模小,又是初创阶段,没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必要,一方面,认为企业文化是空泛的、阁楼之上的、形式化的、大企业才适应的表面文章。实践证明,此二种想法都是错误的。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不论企业规模的,尤其是初创型企业,更加需要在企业价值观确定、企业发展方向规划、企业团队锻造、企业信誉塑造等方面有所思考、有所准备,且有所行动。另外,企业文化的实际内容也完全不是中小企业们所理解的那样,它既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包含企业主在内,企业成员上下的个体思想风貌、行为准则、及其逻辑思维形式。一个已被认可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是关于人的组织,管理即管人。由此可知,人对于企业的意义远非技术、资金、市场等因素所能比拟。而关于人的核心问题,即是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如是,离开文化建设,而论企业管理与创新,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这当中包括广大中小企业在内。

   已经过去的30年被普遍认为是新中国的历史转型期,即从革命向生产的转型。这个转型过程给人清晰的轮廓,就是解放思想、大干快上。于是,许多思想意识、精神文化层面的课题被冠以思想禁锢,而遭排异。

   同样一个已被广泛认可的判断,就是又一个历史转型期业已开始,即以当前声势浩大的产业转型为呼声的时代气候。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研究性文章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关于产业转型这个严肃课题里面,普遍公认的观点是,只有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找寻到转型所需的动力、方式和路径。

  而这里的“思想认识”既包含对市场、客户、技术、品牌、管理的重新认识,更包含企业在文化层面上的深刻思考。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灵魂,也是企业主、企业家的逻辑方式、战略方法、管理魄力、魅力、能力、智慧力的集中体现。同时,企业文化不单是企业形象、企业规范管理、企业品牌建设不可或缺的基本环节,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并最终上升到企业价值存在体现的必须要素。

   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现实状况,已经不容许我们有任何的侥幸心理——依赖于大气候的好转或政策的扶持等天时地利因素。时代机遇与中国特殊历史转型期所赋予的政策、劳动力、初始市场红利差不多已消耗殆尽。尤其值得忧虑的是,30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所引发的无序、过剩、混乱后遗症,及能源危机、通胀压力、行业、资本垄断等必然成为广大中小企业走向未来的“九九八十一难”。

   世界上从来没有顺风顺水的旅程,曾经有过,必然是短暂的。顺势固然美好,但要知道,唯有逆境才能真正成就成功。没有波折或不曾经历失败考验的成功注定无法成就卓越。泥沙俱下必然大浪淘沙,谁最终将被搁浅沙滩,谁最终依然傲然浪尖乘风破浪而去,决定于谁在一如既往地准备着。

   没有选择就是唯一的选择,没有退路就是唯一的出路。从思想认识上找答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得重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找归属、建基础、练内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显示其迫切和急需。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唯有站在文化思考的高度去直面产业选择或产业转型,才能如大唐高僧那样心无旁骛、气定神闲而逢凶化吉,并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取得真经,而不至于像他的徒弟们那样,意欲急功近利而万念俱灰、焦躁万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