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房产品牌故事


“经营企业就像农民种庄稼,按照庄稼生长的规律科学办事,不要问收成,该施的肥施了,该浇的水也浇了,庄稼自然会长好。”

  “这个组织是所有麦田人积极拼搏的梦想聚集地,每个人都深爱着她。她不是某个人的所有,而是一切怀抱信念努力攀登的人们的共同财富。”

  ——麦田董事长缪寿建

  八年前的10月19日,应该也是秋高气爽的日子,福州一家新开张的小中介店铺里,召开了一次后来被广为传颂的“三人圆桌会议”,就此宣告了麦田房产的成立。

  当时的麦田只有三个人,领头的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便在中介行业摸爬滚打的缪寿建。身为麦田元老之一的吴存胜多年后回忆说,哪有什么开业典礼,“连个看热闹的都没有”。

  八年的时光,漫长而又短暂。长到懵懂少年历尽沧桑;短到暮然回首,一切还历历在目。

  麦田房产就用这不长不短的八年,从一家连老板都算上只有三个人的小店面,成长为全国四地直营连锁,拥有超过两百间店铺、员工超过2500人的集团化企业。这些年里,不知有多少人在麦田交易,实现了各自的家庭愿景,更让无数麦田人在这里达成梦想,改变了命运。

  传奇的灵魂人物

  在几千号麦田员工的眼中,他们的董事长缪寿建是个故事一箩筐的传奇人物。

  缪寿建生于福建,考入福建某师大的他在暑期打工时,无意中涉足了房产中介。整个暑假他到处找房源信息,贴小广告。缪寿建回忆说,那时自己就有股子说不上来的拼劲儿,即使发着高烧还跑出去搜房源,未来的“工作狂”在那时就埋下了种子。

  九十年代初时不仅在福州,就全国来说房产中介的名声都很差,市场行情也不算好。缪寿建本来可以与中介无关,毕了业安安稳稳地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但正如麦田房产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企业”,这位创始人也注定是与众不同的——他嗅到了房产中介市场未开发的潜能和商机。

  弃笔从商后,大概在94年,他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取名“家园房产”。业绩做的不错,每人一个月能赚到1000多块,在那个年代,这不是小数目。

  那时的经纪人老缪(当时还是小缪),穿一身笔挺的西装,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各个社区挨个跑遍,哪里有房子,哪里就能看见他的身影。最常打交道的是社区里的老太太老爷子,趁着人家摇着扇子乘凉,他走过去打听租房。“我那时连福州话都不会讲,但是足够勤奋,并且诚恳。”老缪后来跟员工分享这段经历,说正因为这两点,搜集到了不少房源,当时福州很多社区都是他的地盘。

  八年元老的力量

  创办一家强大的企业,拥有一位重量级的灵魂人物是关键,但一份伟大事业绝不是靠个人来完成的。麦田房产创办初期陆续加入的人称“麦田六虎将”的吴存胜、周婵斌、陈伦灿、魏祺、苏文进、黄少华,还有如今已是中国麦田总经理的肖基昌,都是麦田史上不可或缺的神来一笔,与缪寿建一起共同描绘逐渐展开的麦田画卷。

  正如本文开头谈到,吴存胜是第一个跟随缪总创业的元老人物,八年后的他已经是北京公司的营销总监。缪总到现在还能清晰地描绘出初见到吴存胜的场景:又黑又瘦的小孩,只有牙齿是白的,那感觉,像是一管“黑人牙膏”……每次说起这个,麦田人都哄堂大笑。面试时问吴存胜喜欢看谁的书,答卡耐基,缪寿建大喜,以为找到知音。后来才知道,吴存胜事先打听了他的喜好,看来青春少年郎的吴存胜也是个有心人。

  最初合作的“家园房产”,因为经营理念出现分歧,缪寿建决定自立门户,带走的唯一一个员工,就是黑白分明的吴存胜。99年他带着吴存胜在靠近交易所的地方开了第一家店。两个人,一部电话,白天带客户看房,半夜十二点爬起来写广告,凌晨三点到五点到处去贴。生活很苦,创业压力也大,但缪寿建了解到,房产中介在香港台湾相当有前景,他坚定了信心。从学生时期打工起,他一直看好这个行业,坚信这个行业会有很好的未来。

  也正是这份坚持,他们开始走访大量的同行机构,广泛吸收经验。2000年10月19日的那一天,他们为店铺正式挂上了“麦田房产”的招牌。缪寿建对着全体员工——仅有的两名员工,拍着店里的破圆桌豪气冲天地说,“我们不仅仅要做中介,还要成为一家成功的企业,一个伟大的组织!”八年过去了,缪寿建当时遭人耻笑的梦想已经逐步在实现。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梦想踏进麦田,想挣钱,想创业,他们多数人都没失望。即便是离开,也学会了一身的“好武艺”。缪寿建说,离开麦田的人即使进入别的企业,同样能在这个行业里给客户提供专业服务,这就够了,所有的培育都值得。

  最初就是这样几个人,坚定不移地被梦想引领前行。2003年,麦田房产开始走企业化路线,打招聘广告,当时有台资企业工作经验的肖基昌来面试。缪肖两个人一见面便好像“来了电”,话语投机,聊了好几个小时。肖基昌顺利入职,没几年的时间里,由一个普通经纪人升任中国麦田总经理,成为麦田内部的神话。这件事在后来麦田房产的岗前培训课上,常常被多个人拿来讲,衍生出不同版本。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怀揣同一个梦想的肖总,为麦田带来了新鲜长久的动力。

  创始人缪总也常常说,创业阶段的这些伙伴带给他很多惊喜,陪伴八年的吴存胜,永远不服输的周婵斌,思想新锐和方法先进的肖基昌,“每次看到他们,我就充满了力量。”

  离梦想更近一步

  在当时的环境下,麦田想要赚点钱并不难,但缪总和他的这帮员工却并不满足于此。缪总一直在说,要做一份长久的事业。久而久之,身边的人也都被感染。

  这个长远的梦想,散落于麦田房产的各个角落。包括“麦田”这个名字的确定,也有一番含义。当初缪总翻字典取了不少名字,拿去问人,很多人第一个排除的就是“麦田”,但对于这两个字,缪总有自己的理解:亲切而朴实,带来希望和收获。就这样,一个和房子不搭边的名字越叫越顺口。

  几年的精心耕耘,麦田房产在福州市场已经做的风生水起,2005年决心对外扩张。“福建省能做到最好,在全国也能做到最好,麦田往外走是必然的。”他们把未来的路望得很远。大量的交流、考察、取经之后,首选扩张地点是北京。因为缪寿建坚信,要进军中国,就要拿下首都。

  按理说,一家福建的小企业,向外拓展的第一步理应会选择相对稳妥的城市,而北京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北京开店成本高,更不要说竞争有多激烈了。这一步到底是不是盲目扩张?缪寿建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便拜访了不少同行,在他看来,北京机会多市场潜力大,跟实力雄厚的同行竞争,能够加强企业的生命力,快速成长。

  麦田很稳妥地在北京扎下根来,第一年只开了几家店,它的经营理念很简单:每开一家都要赚到钱。如今,不仅北京,福州、厦门、泉州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麦田鲜黄的招牌,随着集团总部的建成,中国麦田终于成立。当初跟着老缪在破圆桌前整理房源的经纪人,如今都已经是管理层。曾经三个人的小店面,也已经摇身成长为一家健康向上的企业,潜力无限。从前嘲笑过它的同行们,再次对麦田刮目相看。

  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事业的成功,只是金灿灿的麦田里收获的一部分,一支精诚团结战无不胜的团队,是这家企业最大的财富。在这里,人才,永远是麦田最关注的。

  无论何时,随便走进麦田一家店面,都能看到这样的场面:人人都积极主动,笑容满面,活力四射。倘若有人病了,同事会自动顶上帮忙签单,等他康复回到店里,单子的一切事宜都办好了。而不像某些同行,内部竞争恶劣,为抢一笔单子勾心斗角。所以刚毕业的年轻人们都要想尽办法留在麦田,他们说,在麦田才知道,“好人也能成功。”每间门店,对于员工来说就是一个家,温馨和暖,不愿离开。

  这正是这家企业的魅力所在——充满爱与善的文化,让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因爱的名义紧密团结在一起。每一位在麦田工作过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说,我在这里不仅挣到了,还学到了——学到了如何生存,更学会了如何去爱。

  这些年,麦田房产和其他同行一样也经历过市场的寒冬,有沟壑有险滩。但真正接受麦田文化的人都能陪伴她坚持挺住,度过一个个寒冬酷暑。想起他们,这些最亲爱的伙伴们时,缪寿建总是感激不已。在八周年司庆的致辞上,他写了一篇简短的文章,叫“感谢有你”。

  许多员工说,麦田的文化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从创始人开始,每个人都在以身作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麦田人。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麦田,留在麦田,逐步摈弃了软弱和自卑,骄傲和浮躁,修炼成有责任、肯担当的麦田人。

  书上说: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确实,生命就应如此;青春,更应如此。麦田人都知道——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