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
在一个家庭里,长子都是家里的脊梁,勇于承担家里的大事。现在虽然外界对“长子”进入保障房市场的怀疑颇多,但还是应该鼓励“长子”为家出力。
对房地产乃至国内经济与时局而言,保障房则是关系民生与国家安危的大事。如果低端保障房不能满足“寒士”,就难以见欢颜。眼下,国家领导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家的事,指望别人的儿子,已经不可能。还是自家的长子,靠得住。”
国资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勘察设计、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建材、矿区等不同类型的央企积极参与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而最近,有分析人士认为,“如果不厘清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的方式,央企的参与很可能成为掠夺社会资源之举。央企还是离房地产远点好”。
作为长子,央企应该替国分忧。如今,“长子”出力,家长不会忘记,也不会亏待“长子”。
此前,部分央企也涉足房地产市场,有着自己成熟的机制与团队,在商品房建设上有所建树。这也将是央企从事保障房建设的质量保障。
保障房市场,是一个聚宝盆与摇钱树。今年,国家要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现在的保障房建设,最缺的就是钱。地方财政也负担不起这笔巨资。而很多央企手中握有大量资金。有些央企却将此资金用来买地沉淀资金,豪赌未来土地升值的收益。以前,部分央企借保障房之名,建特权房、福利房。
目前,保障房的净利润率大约为4%-6%,没油水。这也是房地产企业不进入保障房的根本原因。在16家主业为房地产业务的央企中,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保障房领域的动作最大。
其中,中国中冶(601618)年报显示,公司2010年保障性住房项目24个,总投资为257亿元,总建筑面积564万平米,主要集中在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我国要建成保障房3600万套,分析人士认为其对经济的影响不亚于4万亿投资计划。未来5年,央企进入保障房市场,不但可以得名,履行社会责任,而且还将得到丰厚利润回报,也将得到政府的重点扶持。
文/杨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