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张毅的精辟博文:
进化史告诉我们,大多数新物种都会被淘汰,个别存活下来的新物种获得了惊人的成长。(经典,新的取代旧的,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怡亚通是一家不太好让大家认识的公司,它是靠什么赚钱?怡亚通被评为最佳商业模式奖,可为什么上市三年,业绩却徘徊不前?
想搞清楚怡亚通,最好从大家熟悉的苏宁电器说起。
以苏宁、国美为代表的家电连锁企业为什么这十多年来发展如此神速?关键要搞清楚两个关键问题:
1.
2.
搞清楚这个现在不难了,太多的文章分析过。关键是规模!规模带来了人气;规模降低了成本,这个成本包括进货的成本、物流的成本、后台的成本;任何一家家电企业都不可能单独吸引到足够的人气,这也意味着家电厂商单独建立终端,成本下不来,自然无法和同行竞争,慢慢的家电厂商都放弃了自建终端的想法。这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当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壁垒就形成了!用巴菲特的话就是护城河。而且这是正反馈,即规模越大,人气越高,成本越低,继而规模可以更大。这就回答了第二个问题,大中、永乐也只有被兼并的份儿,更不用说其他家电销售商了。(这个行业最后形成只有一两个巨型企业)
那格力电器为什么是个特例?格力并未完全避开苏宁、国美,只是没有完全依赖而已。我认为这和格力专注于空调,因此格力空调在过去相对于其他空调有明显优势有关。未来如果格力空调这种优势不能保持下去,那么它也只能越来越依赖于苏宁、国美。其实看另一种产品,这个结论就很明显了——Apple。苹果的产品如此吸引人,所以苹果完全可以不依靠苏宁、国美,她不缺人气啊。
规模对于家电连锁企业如此重要,所以京东商城拼了命也要把规模做上去,没有规模即使赚钱也是暂时的,有了规模才能保证长远获利。从这方面讲,黄光裕确实很难认同陈晓的思路,这可就不是个人恩怨的问题了。
粗略分析了家电连锁行业的生存之道,再来看怡亚通就清楚多了。
我不谈怡亚通过去走的路,只说怡亚通未来准备走的路。怡亚通在过去广度分销的基础上,眼下正全力推进深度分销。其实就是在全国380个一、二、三级城市建立自己的分销网络,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可以利用这个网络将自己的产品配送到终端,因为大家共享一个网络,所以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举个例子。家电的竞争是最惨烈的,这一点从家电企业的毛利率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家电企业只能依赖苏宁、国美,自己是没能力建立终端的,除非有苹果那样的产品。但其他行业竞争未必有家电那么惨烈,他们还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比如蒙牛、伊利、光明各有自己的销售队伍(实在不想提这些名字),如果有一天蒙牛利用怡亚通的分销网络,成本降低了,伊利、光明跟还是不跟?还是那句话,如果产品没有好到苹果那个水平,恐怕只能跟吧。
深度分销的价值在于节省成本,而深度分销的规模越大,成本才可能越低,这一点和家电连锁企业完全一致。竞争的结果必然是任何单独的企业自建的分销平台都无法与这个共享的分销平台抗衡,天平现在已经在倾斜,但还未见结果,只因为这个平台还未完全建好。当然,最终这个平台属不属于怡亚通那是另一个问题,但这个趋势是明显的。而且可以预见,未来在这个平台上的产品,竞争只会更激烈,但平台的日子会比较好过的。
怡亚通的深度分销不包括终端销售,这一点与苏宁、国美不同(怡亚通的万店计划是打通终端了,但能不能成功很是怀疑),这个特点决定了怡亚通的毛利率不应该比苏宁高,太高的毛利率就是在吸引资本进入。不过这一点可以商榷,毕竟怡亚通不是只做IT。
深度分销的根本仍然是规模。当深度分销的规模足够大,也能像家电连锁企业一样形成规模优势,建立壁垒。
目前就是深度分销的圈地期。谁能够最快做大规模,未来就能够最快降低成本,形成规模优势,建立壁垒。怡亚通暂时领先,但是不要忘记易趣输给淘宝的教训。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断,怡亚通未来增发新股是自然的事情,这样才能加快进度,除非周董太看重自己的股份比例。这一点怡亚通应该向苏宁学习,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当然苏宁上市时已经看清楚方向,上市后只需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而怡亚通上市这三年一直在调整方向,现在既然已经认清方向,而且经过了摸索阶段,现在是该甩开大步向前进的时候了。增发对怡亚通来说可以看做利好!
对于怡亚通来说,要在短短2、3年内走完苏宁10年的道路,这既是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也是周董的个性吧。从周董过去走的路可以看出,他是那种看清方向就敢舍得小利、全力投入的人,这个个性意味着如果看错,那就是灭顶之灾,如果看对了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很多。
目前对怡亚通的估值,机构的分析报告普遍是根据未来一段时间的业绩,给出一个市盈率。我认为这个方法不适用于怡亚通。按照怡亚通这种做法,未来如果成功,业绩翻番甚至翻两番都不奇怪,如果不成功,亏损也不奇怪。目前的怡亚通不是苏宁,他或者跳跃式增长,或者跳跃式亏损。对于目前的怡亚通,用权证的思路更合适,估值也也可以借鉴权证的估值方法。等未来明确了怡亚通走的道路成功与否,再采用目前机构的估值方法才合适。谨慎的投资者可以等到怡亚通确实成功那一天,虽然那时股价一定已经涨了不少,但那就像刚上市的苏宁一样,才刚开始。
二、评论:这是我至今见到对怡亚通最精辟的分析,谢谢张毅大哥的分享。想想苏宁、利丰这些企业无不是依靠规模取胜。只有上规模才能形成壁垒。研究怡亚通报告中的几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业务量与业务收入、经营现金流。至于利润不是现在考核的指标,一旦形成规模,利润翻番不是问题。假想一下,未来所有的店铺的商品可能都由怡亚通来采购和配送,或者一部分是苏宁之类的,一部分由怡亚通采购和配送。为了不错过这次零售大战,苏宁,京东,怡亚通都可能是未来的巨无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