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戒烟为不抽烟或能事半功倍
抽烟到底有没有好处?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不抽烟一定没有坏处。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对那些抽烟的人来说,总会在一些场所遇到禁止吸烟的尴尬。好似有顶的地方,统一不让人抽烟。
我曾是一个抽了10年多的烟民。在2009年3月的一天,突发高烧,持续一个星期,看医生打吊瓶。当病好了以后,发现,自己一个星期没有抽烟,也过来了。就心生不抽烟的念头。
之后没几天,一次在家里突然感觉到一个人抽烟,让全家人跟着吸二手烟,有点自私,冲动之下,就把家里所有的烟拿到了办公室。
一个星期后,一天早晨,打开办公室,迎面而来的全是烟味,自己突然咳嗽了几声,办公室根本无法进去。才想起是前一天晚上加班,一支接着一支导致的结果。再看办公桌上一个瓷罐子,插得满满的烟头,那一刻,心里一下子害怕了。就决定再也不在办公室,要抽就到外面抽。
大概过了几天,由于自己懒惰,从来不会因为出去抽支烟而离开桌椅。倒是,在中午去卫生间的时候顺便带上一只烟,满足一下。
两个星期下来,也就彻底不抽了。就这样,从开始有想法,到最后决定不抽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那天起,一直到今天。
其实,凡事都有反复。不抽烟也不例外。
大约过了两个月,我便开始有反映。时常会觉得,第二天,可能就又抽上了。我上网收集了众多抽烟的好处,打印出来,一条一条地问自己,到底有没有哪条让自己觉得可以重新开始抽烟的诱惑。每一条看上去挺吸引人,但,仔细问自己,都不够说服自己再抽。就这样,度过了最为艰苦的时刻。
刚不抽烟的时候,每次打球回来,我都会把衣服一股脑地放到洗衣机里,那个时候对气味最为敏感。朋友嘲笑道:你现在是做了婊子立牌坊。
烟草,这个让我们着迷的植物,原产于中南美洲,到明朝时传入中国。后来风靡朝野,达官贵人好此者甚多!记得,刚毕业的时候,家里人就嘱托,出去办事,一定要带上烟,见面递上一支烟,话匣子便打开了。这是中国人对抽烟最为形象的描述。
抽烟都不是一个重要的决定,都是在随意中,一步步成了习惯。但,不抽烟却是需要决心和毅力的,也可能需要一点外部压力,比如说突发事件,比如说生病,还比如说你爱上一个人。
央视主持人赵忠祥做客《大家看法》,这样讲述他的经历:“14年前的党的身日。我和倪萍被派往北京工体去做回归晚会,我想抽烟了,一摸兜坏了,没带。我就有两个想法,一个就是这么大的一个公共场所,总有小买部吧,结果那天呢,小卖部不开门;然后我就在想,周围还有几个同事呢,借两只抽抽就行了,结果所有女同志,一概没有烟,男同志呢,一个李默然老师,他不抽烟。烟民只有我一个,我不是不想抽烟,但是我没有烟可抽。”
就这样,赵忠祥说他一直坚持到晚上12点回家。“回到家以后挺累了,第二天早晨醒来我一想,昨儿大半天没抽烟,今天再晚一点儿抽吧。到了下午,我说昨儿这时候,不就没抽吗,晚饭以后再抽,到了晚饭以后,我就这么推了三天,推了三天以后,我想既然三天没抽,咱们就不抽行不行啊!”赵忠祥说自己就是这样把持续了30年的烟瘾给摆脱了。
看得出,很多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要利用已经发生的事情,为我所用。大多时候,都是借势而为。
从不抽烟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我从来没有跟朋友说我是戒烟,面对朋友递来的烟,我都会说,不抽了。其实,是在背后暗示自己,我没有瘾,这样,坚持起来,也就更为彻底。一个戒字,表达出了,从烟瘾中痛苦的挣扎的心里,这样的话,不仅天天天天暗示自己有瘾,而且自身摆脱也就起来就难,更何况天天跟别人说,我戒烟了,岂不更难。
更为不妥的是,我们老提的戒烟,对那些没有吸烟的青少年来说,毫无意义。但,他们正是在不经意的尝试中,悄无声音的成了之后的抽烟大军。我们的宣传和倡导,总盯着那些吸烟的人,却忽视了为那些有可能就是将来的烟民的青少年。
查了一下,国外的禁烟行动用的词语是Quit smoking,也就是放弃、停止之意。到我们这里,就翻译成乐“戒烟”,殊不知,一个“戒”字,绑架了多少想不抽烟人的心灵?又忽视了多少正跃跃欲试想尝试的心灵。
改“戒烟”为“不抽烟”,比起单纯的戒烟活动,更契合当前实际,做的好的话,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