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干旱,持续的干旱。河床裸露,禾苗枯死,几百万人口陷入饮用水告急的境地。中国拉响了国家级干旱黄色预警,长江中下游正在遭遇60年来最大范围干旱。此时此刻,更多人们开始在此议论三峡大坝。
坦率而言,中国政府兴建三峡大坝,尽管动工前就议论纷纷,但它也是经过科学以及科学家论证的产物,并非是拍拍脑袋就轻易上马的工程。如今,三峡工程集发电、抗洪、航运三位一体的功能于一身,也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的。当年的科学论证,毕竟是一种“纸上谈兵”,能否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真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眼前的干旱,特别是面对眼前人们对三峡大坝的质询,是否对生态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是否对地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是否对人文产生了不当的影响?对于这些,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以及专家,在回答的时候,或者是给人一种“死扛”的印象,铁嘴钢牙地表示“与三峡大坝没有用任何关系”,或者是支支吾吾,王顾左右而言他。5月18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三峡工程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对民、对国负责任的态度。
其实,反观日本“3·11大地震”后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也可以看出,所谓的“安全神话”都只能是相对的、一时之言,所谓的“国策”、“国益”,也不会不出现一些安全乃至物质利益上的损失。世界上本没有万全的事物,无论经过多么高层次的科学论证、无论经过多么高层次人物的拍板,最后经受其检验的都是实践,最后都要有需要调整、改进的地方。
正因为这样,在笔者看来,当中国人因为这场大旱而对三峡大坝议论纷纷的时候,政府决策方应该给人们更多的“知情权”,让人们更多角度地、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峡大坝,而不仅仅是坚持一面之辞;同时,政府主导下的科学部门也应该更多地进行“科普教育”,用科学的知识、数据说话,而不是一味地坚持。即使是过去反对三峡大坝兴建的人士,也没有必要在此摆出一幅“先知先觉”的姿态,指指点点,讥讽挖苦,而应该本着对民族、对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尽智尽力。简单地说,中国民众现在不需要听学者、专家们之间的吵吵嚷嚷,他们渴盼是科学论证后缓解旱情的行动。
无论怎样,人类都要在经验和教训中前行。寻找和制造安全的可靠的为人类生生不息不断繁衍的能源,是人类永不磨灭的理想和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会有更大的进步。(本文作者冯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