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改委负责的预算分配被称之为“口袋预算”。口袋预算也称政府第二预算,是中国政府预算中特有的现象。每年财政部在编制国家预算时,会给国家发改委切出一笔投资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等领域,但编制预算时,财政部并不清楚这3000多亿将用于哪些项目。而作为预算审批部门,全国人大在批准当年预算案时,也看不到这笔钱的具体支出去向。国家发改委在年度中,根据中央部门和地方项目申报情况将这笔财政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分配。
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当权利已经没有人能监管,甚至所作所为大众都有无法知道的情况下你还能指望它不会腐败吗?“通常不论哪个国家,只有财政部门才有预算分配权,口袋预算相当于肢解了政府预算,破坏了一个国家统一的预算分配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马蔡琛说。
财政预算收支,是一国国民的核心利益,预算民主则是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预算透明化、法制化、民主化,多年来一直为社会各界强烈呼吁,也是中国公共预算改革的目标。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花费的每一分钱都是来自纳税人,但我们的钱到了政府的口袋里,政府要怎么花却变成了秘密。这些年,民众对财政公开的呼声是越来越高,但政府对待公开的态度一直相当暧昧。一方面,提出了预算公开的口号;另一方面,在预算公开的实际操作中,总是以种种借口推脱,甚至以“国家秘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主人”难道没有权利了解资金运作的情况?)这种荒唐的言辞来拒绝民众的知情权。滥用预算行为的本质意义,其实就是背弃纳税人的意愿和社会契约的原则。可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哪怕一个官员因为滥用预算而丢官的先例存在。
公民是国家的主体,这已经是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共识。但国人对政府的运作了解不足,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也不高,这一方面是国人对待预算公开的态度还没有得到改变外,另一方面,就是政府的“阻力”太大,以至于民众丧失了等待的耐心。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明确提出,“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无疑是报告中的一大亮点。到目前为止,由于各级税务部门征税和推出新税种根本不受人民代表的任何实质性制约,政府手中掌控的国民收入无论绝对量和相对份额都越来越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又基本上不透明、不公开,加上这些年一些政府投资的超大型项目一个接一个地投、一个接一个地建,某些直接掌管基本建设重大项目的政府官员运用手中掌控的资源和上千亿元乃至上万亿元的项目投资资金进行寻租,这是一个很难避免的结果。
人大预算委员会主任高强指出,“预算资金是公共资金,群众应该知道资金用于哪些方面。所以预算公开是应有之意。但是实际的执行情况还不令人满意。”不管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渐鼓的财政口袋,其主人依旧是全体纳税人,而不是代为掌管的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作为公共财政的代理人,如何把有限的财政最合理、更高效地支配,本就是一种责任。但如果大量纳税人的“血汗钱”被肆无忌惮地滥用,或被毫无顾忌地挪用,与国家立法机关、公民几乎丧失对预算的控制与监督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
财政预算公开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之一。只有当纳税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真正得到了彰显,只有当每一分财政的开销都经得起纳税人挑剔了,税收才有望真正花到该花的地方。而这不仅仅需要政府部门接受监督,公开透明的自觉,更需要公民监督意识与权利意识的归位,这样财政预算公开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只有公民监督与权利意识的归位,财政预算公开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