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时代
——中国周刊检讨之《陈佩斯:少爷的磨难》
《陈佩斯:少爷的磨难》,是中国周刊2011年2月刊的封面主。也是一季度,中国周刊销售最好的杂志。
1,
所以选择陈佩斯,是因为他的故事,很契合中国周刊的选题逻辑。
自2010年春节之后,在几经探索挫败之后,我和《中国周刊》的同仁们,对于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办好被迫按月出版的综合性新闻杂志,终于有了统一的认识。
那就是把个体的命运,放置于中国社会、甚至更阔大的的历史方位中,通过个体命运的解读,通过对个人、企业、学校、村庄、城镇、协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跌宕起伏的命运的描摹,深入中国社会,触摸活的中国,反映并解读中国社会的变迁。
我们相信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个体成长才有组织、社会、国家的成长。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昭示着他所在社会的命运。
这成了我们解读中国的主要逻辑,也是中国周刊确定选题的价值判断基础。
这些年做杂志,一个经验的判断是,春节期间,做与娱乐相关的话题,一般市场反响会不错。
比如我在南风窗期间,07年做的是《电视剧政治》,08年做的是《这个时代的战争观》,反响都不错。
2010年春节时,我在中国周刊做的是《明星商业路》,虽然做的很糙,卖的也很好。
所以,2011年春节前,按照我的意见,依然会选择偏文化娱乐方向的选题。
当时,还在中国周刊服务的记者张卓报了一个选题,她说陈佩斯的话剧正要上演,能不能做个陈佩斯的稿子。
我坐地铁时,在西直门地铁站,也看到过陈佩斯《雷人的晚餐》即将上演的海报。
从新闻性而言,陈佩斯排练的新话剧即将在北京上演,对于一本杂志尤其是月刊来讲,颇有些勉强。
不过,陈佩斯不是一般人,本身就是新闻,是个热词。议程设置好,采访扎实,写作漂亮,应该是既有社会价值,也有市场价值的。
我让总编助理徐一龙安排张卓先去摸摸情况。
我也开始与一些朋友探讨这个话题的价值,所有的反馈都很正面一致:
写他,好!
在一个酒局上,一位朋友与陈佩斯相识,听我讲完后,抓住我跟我干杯,说,不为别的,为你要写佩斯,他太值得写了!
2,
操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张卓不断地跟陈佩斯公司的联系,动用了各种关系,但最终对方谢绝了采访的要求。
我给陈佩斯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通过朋友联系,同样没有结果。
怎么办?张卓和一龙跟我讨论。
一龙和张卓认为,单纯的外围采访,采访与陈佩斯关系密切或者有过合作的人,对于完成一篇文章,没有问题。
我仔细地听了他们俩的意见,然后拍板说,还是做封面。
杂志要传递的,不是新闻,不是信息,而是价值观,这主要建立在对新闻信息背后的逻辑梳理上。这并非生造,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信源基础。
能够采访到本人,是最好的,与他本人的直接交流,将更丰富我们的信源和材料。但如果实在采访不到他本人时,对他外围的人的采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找那些跟他相熟的人,找那些跟他合作过的人,看他们眼中的陈佩斯是什么样的。有时,找到人物身边恰当的采访对象,稿子也成功了一半。此其一。
其二,目前,陈佩斯接受采访的资料也不少,电视、网络的,去查看那些视频资料,看他在上面怎么说,对什么问题敏感,等等。也能反映陈佩斯的生活态度和心态。
其三,超越技术层面的理解,陈佩斯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极具样本价值。
他是一个著名的电影演员,电影导演,话剧演员,话剧导演,他扮演的,都是不断变迁的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而他自己,即便贵为著名演员著名导演,贵为陈强之子,当他遭遇比他强大的力量时,他经历的,也不过是个小人物的命运。
在一个首富随时能成阶下囚,红人转眼变黑人的时代,任何人都是高墙下的一颗脆弱的蛋,汪洋中的一条破船,随时可能损毁,无论他是陈佩斯还是王佩斯。
还有比对这样的人物的命运的梳理解读,更适合的么?话题的延展性充分足够了。
此前我们操作过的郭广昌的帝国、陌生人张朝阳,大致都是这个逻辑。
一龙和张卓接受了我的意见,然后开始技术层面的讨论分工。
3,
整组报道,文字方面3篇文章,分别是《喧嚣与寂寞》、《永远的小人物》和《一个喜剧演员的喜与悲》,都是张卓一人完成的。张卓是当时中国周刊最好的记者。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张卓不仅去找那些与陈佩斯相熟的人,还看了近些年有陈佩斯访谈的几乎所有视频,还买票专门去看了雷人的话剧。
当然,她指望着能在现场逮住陈佩斯。
遗憾的是,陈佩斯最终还是没有接受访问,这是这组报道没有做到的地方。
不过,在对陈佩斯的外围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过去我们作为观众所不知道的故事。
张卓是快枪手,文字干净利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三篇文章都端了出来。
当我审看稿件时,虽然稿件一些地方相较于要表达的主题,有些重合,但读下来,竟然没有一丝滞碍,相反,颇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一龙告诉我,他在编这三条稿子时,“几乎没有修改。”
张卓在写完3篇稿子后,对自己的工作作了总结:
“(1)前期工作要做充分。写一篇稿子,最繁琐的就是前期工作,资料整理,采访联系,开题。因为陈佩斯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所以重点放到了资料整理和开题。开题找对人了,成功一半。 资料整理更繁琐,从文本资料到视频资料,分类整理。
(2) 准确的敲定采访对象。陈佩斯周边可采的人很多。前期寻找是崩溃滴。最后敲定采访的人,细细想,还算是关键节点上的关键见证人。王好为,陈佩斯第一部电影的导演;陈国星,陈佩斯 成立公司后,拍摄的两部电影的导演;另外,也是他不再扮演陈小二后的第一部电影导演;王宝社,2011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总统筹,小品《王爷与邮差》编剧,陈佩斯第一部话剧编剧。算见证陈在小品和话剧上的表现;史航,陈佩斯2008年北京台春晚复出小品的策划。
(3)文本写作。这次没有按照年代顺序写。设想是做成人物纪录片的感觉:假想陈佩斯坐在我们的镜头前,娓娓道来这些年的辛酸。具体操作是穿插背景资料,一会穿插作品,一会穿插他接受采访时的影音。写这部分,最难的是如何有逻辑的穿插背景资料。如果不按照年代写,资料就要全部打乱,在合适的段路放合适的资料。怎么算合适,怎么算合理,煞费脑筋。写稿时,我上蹿下跳,桌面,床上,地板,铺的都是资料。
(4)文章结构:我的习惯是,花好长时间琢磨开头结尾。这次也是,先搭好骨架,再填血肉。。。。。。”
这个总结,对每一个年轻记者,都是一笔财富。
当期封面图片,是中国周刊记者王攀数年前在杭州拍摄的陈佩斯照。
依然那个闪亮的光头,似乎还是那个荧屏上逗人的佩斯;有些苍白的胡子,也告诉我们岁月沧桑,生活的艰辛。
很好的图片,很切题的图片。
在版式设计上,一龙和美编商议,用大幅图片开始,连续几页资料大图,配上极少的文字,这风格过去我们没有尝试过,但一尝试,觉得很不错。
4,
我在审稿时的感觉,主要还不是在文字表达的能力,而是陈佩斯命运所反映的时代话题。
今天重读,依然如此。
滴水见大海。陈佩斯就是可以观照到体制和时代之弊的一滴海水。
以陈佩斯之能力和聪明,即便在法律上赢得了胜利,他也最终选择了退避三舍,远离体制。
用陈佩斯的话说,“一个男人一定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能力。不靠体制,也能养活自己,这才是一个男人。”
史航评价陈佩斯,说他跟茶馆里的常四爷一样,“都是挣有数的钱,过有底线的生活。”
体制失去了陈佩斯,照样是体制,照样运转,
陈佩斯离开了体制,还是陈佩斯,虽然苍老了许多。
但是,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
至少,谁是失败者,却是一目了然的了。
一个不断地驱逐良币的体制,表面上看还很坚挺,实际上已是千苍百孔,风雨飘摇了。
小人物的春天不是说来就来的,但只要努力了没有放弃,它终究会来,哪怕会夹杂些灰色和苦涩。
这就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主题。
(感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人》的厚爱)
——中国周刊检讨之《陈佩斯:少爷的磨难》
《陈佩斯:少爷的磨难》,是中国周刊2011年2月刊的封面主。也是一季度,中国周刊销售最好的杂志。
1,
所以选择陈佩斯,是因为他的故事,很契合中国周刊的选题逻辑。
自2010年春节之后,在几经探索挫败之后,我和《中国周刊》的同仁们,对于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办好被迫按月出版的综合性新闻杂志,终于有了统一的认识。
那就是把个体的命运,放置于中国社会、甚至更阔大的的历史方位中,通过个体命运的解读,通过对个人、企业、学校、村庄、城镇、协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跌宕起伏的命运的描摹,深入中国社会,触摸活的中国,反映并解读中国社会的变迁。
我们相信每一个鲜活的个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个体成长才有组织、社会、国家的成长。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昭示着他所在社会的命运。
这成了我们解读中国的主要逻辑,也是中国周刊确定选题的价值判断基础。
这些年做杂志,一个经验的判断是,春节期间,做与娱乐相关的话题,一般市场反响会不错。
比如我在南风窗期间,07年做的是《电视剧政治》,08年做的是《这个时代的战争观》,反响都不错。
2010年春节时,我在中国周刊做的是《明星商业路》,虽然做的很糙,卖的也很好。
所以,2011年春节前,按照我的意见,依然会选择偏文化娱乐方向的选题。
当时,还在中国周刊服务的记者张卓报了一个选题,她说陈佩斯的话剧正要上演,能不能做个陈佩斯的稿子。
我坐地铁时,在西直门地铁站,也看到过陈佩斯《雷人的晚餐》即将上演的海报。
从新闻性而言,陈佩斯排练的新话剧即将在北京上演,对于一本杂志尤其是月刊来讲,颇有些勉强。
不过,陈佩斯不是一般人,本身就是新闻,是个热词。议程设置好,采访扎实,写作漂亮,应该是既有社会价值,也有市场价值的。
我让总编助理徐一龙安排张卓先去摸摸情况。
我也开始与一些朋友探讨这个话题的价值,所有的反馈都很正面一致:
写他,好!
在一个酒局上,一位朋友与陈佩斯相识,听我讲完后,抓住我跟我干杯,说,不为别的,为你要写佩斯,他太值得写了!
2,
操作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张卓不断地跟陈佩斯公司的联系,动用了各种关系,但最终对方谢绝了采访的要求。
我给陈佩斯打电话,不接;发短信,不回;通过朋友联系,同样没有结果。
怎么办?张卓和一龙跟我讨论。
一龙和张卓认为,单纯的外围采访,采访与陈佩斯关系密切或者有过合作的人,对于完成一篇文章,没有问题。
我仔细地听了他们俩的意见,然后拍板说,还是做封面。
杂志要传递的,不是新闻,不是信息,而是价值观,这主要建立在对新闻信息背后的逻辑梳理上。这并非生造,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信源基础。
能够采访到本人,是最好的,与他本人的直接交流,将更丰富我们的信源和材料。但如果实在采访不到他本人时,对他外围的人的采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找那些跟他相熟的人,找那些跟他合作过的人,看他们眼中的陈佩斯是什么样的。有时,找到人物身边恰当的采访对象,稿子也成功了一半。此其一。
其二,目前,陈佩斯接受采访的资料也不少,电视、网络的,去查看那些视频资料,看他在上面怎么说,对什么问题敏感,等等。也能反映陈佩斯的生活态度和心态。
其三,超越技术层面的理解,陈佩斯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极具样本价值。
他是一个著名的电影演员,电影导演,话剧演员,话剧导演,他扮演的,都是不断变迁的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命运;而他自己,即便贵为著名演员著名导演,贵为陈强之子,当他遭遇比他强大的力量时,他经历的,也不过是个小人物的命运。
在一个首富随时能成阶下囚,红人转眼变黑人的时代,任何人都是高墙下的一颗脆弱的蛋,汪洋中的一条破船,随时可能损毁,无论他是陈佩斯还是王佩斯。
还有比对这样的人物的命运的梳理解读,更适合的么?话题的延展性充分足够了。
此前我们操作过的郭广昌的帝国、陌生人张朝阳,大致都是这个逻辑。
一龙和张卓接受了我的意见,然后开始技术层面的讨论分工。
3,
整组报道,文字方面3篇文章,分别是《喧嚣与寂寞》、《永远的小人物》和《一个喜剧演员的喜与悲》,都是张卓一人完成的。张卓是当时中国周刊最好的记者。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张卓不仅去找那些与陈佩斯相熟的人,还看了近些年有陈佩斯访谈的几乎所有视频,还买票专门去看了雷人的话剧。
当然,她指望着能在现场逮住陈佩斯。
遗憾的是,陈佩斯最终还是没有接受访问,这是这组报道没有做到的地方。
不过,在对陈佩斯的外围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了许多过去我们作为观众所不知道的故事。
张卓是快枪手,文字干净利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三篇文章都端了出来。
当我审看稿件时,虽然稿件一些地方相较于要表达的主题,有些重合,但读下来,竟然没有一丝滞碍,相反,颇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一龙告诉我,他在编这三条稿子时,“几乎没有修改。”
张卓在写完3篇稿子后,对自己的工作作了总结:
“(1)前期工作要做充分。写一篇稿子,最繁琐的就是前期工作,资料整理,采访联系,开题。因为陈佩斯拒绝了我们的采访,所以重点放到了资料整理和开题。开题找对人了,成功一半。 资料整理更繁琐,从文本资料到视频资料,分类整理。
(2) 准确的敲定采访对象。陈佩斯周边可采的人很多。前期寻找是崩溃滴。最后敲定采访的人,细细想,还算是关键节点上的关键见证人。王好为,陈佩斯第一部电影的导演;陈国星,陈佩斯 成立公司后,拍摄的两部电影的导演;另外,也是他不再扮演陈小二后的第一部电影导演;王宝社,2011年春晚语言类节目总统筹,小品《王爷与邮差》编剧,陈佩斯第一部话剧编剧。算见证陈在小品和话剧上的表现;史航,陈佩斯2008年北京台春晚复出小品的策划。
(3)文本写作。这次没有按照年代顺序写。设想是做成人物纪录片的感觉:假想陈佩斯坐在我们的镜头前,娓娓道来这些年的辛酸。具体操作是穿插背景资料,一会穿插作品,一会穿插他接受采访时的影音。写这部分,最难的是如何有逻辑的穿插背景资料。如果不按照年代写,资料就要全部打乱,在合适的段路放合适的资料。怎么算合适,怎么算合理,煞费脑筋。写稿时,我上蹿下跳,桌面,床上,地板,铺的都是资料。
(4)文章结构:我的习惯是,花好长时间琢磨开头结尾。这次也是,先搭好骨架,再填血肉。。。。。。”
这个总结,对每一个年轻记者,都是一笔财富。
当期封面图片,是中国周刊记者王攀数年前在杭州拍摄的陈佩斯照。
依然那个闪亮的光头,似乎还是那个荧屏上逗人的佩斯;有些苍白的胡子,也告诉我们岁月沧桑,生活的艰辛。
很好的图片,很切题的图片。
在版式设计上,一龙和美编商议,用大幅图片开始,连续几页资料大图,配上极少的文字,这风格过去我们没有尝试过,但一尝试,觉得很不错。
4,
我在审稿时的感觉,主要还不是在文字表达的能力,而是陈佩斯命运所反映的时代话题。
今天重读,依然如此。
滴水见大海。陈佩斯就是可以观照到体制和时代之弊的一滴海水。
以陈佩斯之能力和聪明,即便在法律上赢得了胜利,他也最终选择了退避三舍,远离体制。
用陈佩斯的话说,“一个男人一定要有自己安身立命的能力。不靠体制,也能养活自己,这才是一个男人。”
史航评价陈佩斯,说他跟茶馆里的常四爷一样,“都是挣有数的钱,过有底线的生活。”
体制失去了陈佩斯,照样是体制,照样运转,
陈佩斯离开了体制,还是陈佩斯,虽然苍老了许多。
但是,谁是胜利者?谁是失败者?
至少,谁是失败者,却是一目了然的了。
一个不断地驱逐良币的体制,表面上看还很坚挺,实际上已是千苍百孔,风雨飘摇了。
小人物的春天不是说来就来的,但只要努力了没有放弃,它终究会来,哪怕会夹杂些灰色和苦涩。
这就是小人物在大时代的主题。
(感谢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人》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