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时代的科技猜想


云时代的科技猜想

肖永亮[1] 许飘[2] 蔡雨龙[3]

 

在网络信息时代里,许多改变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当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用电子文档取代手写的文字稿时,我们看到了PC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而当网民们不再单纯地将文字内容储存在个人电脑中,而是渐渐习惯于各种形式的上传,继而以博客或者网络文库作为其内容的最终存留地时,以网络应用为主的后PC时代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习惯。

实际上,这一切只是新兴科技革命的崭露头角。随着信息数据的膨胀和人们对信息处理技术日益增多的需求,“云时代”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新的方向,并且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急剧的变化。

一、 何谓“云时代”

所谓“云时代”,实际上是“云计算时代”的简称。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的发展,或者说是这些计算机科学概念的商业实现。

在计算机时代,PC是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核心工具——我们用PC处理文档、存储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U盘与他人分享信息。如果PC的硬盘坏了,我们会因为资料丢失而束手无策。而在“云计算”时代,“云”会替我们做存储和计算的工作。“云”就是计算机群,每一群包括了几十万台、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用户可以把自己的信息和需要处理的数据化为一片“云”,上传给经营“云”服务的运营商,这样每个人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搭上强大的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的天梯,足够的带宽可以随手摘取任何数据供我们使用,享受浪漫和惬意的“云中漫步”。

用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云计算”就仿佛是银行的自动取款机,我们出门再也不用随身携带大量现钞,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云”的概念对大多数网民来说也许是新奇的,但其实它已经无处不在,Gmail、黑莓手机,还有正在流行的iPad平板电脑,本身就是“云”技术的典型应用。事实上,我们还可以想象到维基百科、软件共享平台,以及前文中提到的博客等网络应用,显然也包含了“云”的影子。再比如网络游戏,这种最典型的“云技术”运用,改变了大多数网络软件的既定规则——只要下载一个终端,大量的服务和功能都在服务器上。而“云时代”的付费方式,也将会像收水电费一般实现按需支付。

从技术上看,“云”是个人终端能力与网络系统能力充分结合的产物。而在观念上,它是PC时代的个人主义和互联网时代的集体主义的有效结合,集体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得到了有效的体现,这成为了IT行业进化历程中“正、反、合”的高级境界。无怪乎有人评论道:“云时代”之前,IT行业不过是手工工业时代,工匠们可以经常串串门,进行技术交流。而到了“云时代”,才真正进入大工业生产阶段,机器的力量与人的智能将充分融合。

二、“云时代”下的新契机

云计算为我们完成各类应用提供了无限强大的计算能力,为存储和管理数据预留了无限多的空间,也为我们使用网络制造了无限多的可能。互联网的精神实质是自由、平等和分享,作为一种最能体现互联网精神的计算模型,云计算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云计算”的飞速体验。

早在2008年,双核处理器还是高档货的代名词,而在“单核时代”成为历史的两三年后,双核已经逐渐向四核,甚至是多核CPU过渡。对于个人计算机是否有必要承受如此海量的数据计算,云计算给出了另一种可能: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最低,不再追求电脑的性能,而只需一台简单配置的电脑。大家都有过维护个人电脑中种类繁多的应用软件的经历,为了使用某个最新的操作系统,或者某个软件的最新版本,我们必须不断升级自己的电脑硬件,扩充自己的电脑内存,而在云时代,你要做的就是在浏览器中键入URL,便可尽情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无限乐趣了。

其次,“云安全”的可靠保障

数据和钱一样,是企业和个人的重要资产。所以,云安全将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其重要性不亚于于今天的银行业务。很多人误以为把数据存到自己的电脑里最安全,其实不然,在很多情况下你并不知道自己的电脑已经中毒,已被黑客侵入;你的一个误操作可能导致没有备份的重要数据丢失。而如果你将数据存放在云端的服务器上,将有专业的防护团队,时时备份,保护数据的安全。当你需要这些数据时,只需要通过浏览器或客户端程序就能访问所需的一切资源。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可靠而又庞大的数据存储中心,到那时,我们将不再担心数据的丢失,病毒的入侵等麻烦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云”的安全笼罩下,安心畅快地穿行于互联网之间。

再次,“云生活”的多元模式

我们一直在见证由Web 1.0到Web 2.0的变革,而在云时代的影响下,Web 3.0将基于服务的软件平台,为我们带来更多元化的“云生活”。Web 1.0的特征是:任何人可以交易,这种交易不仅仅是针对货物,也包括知识,例如eBay、Google中的应用程序;而在Web 2.0阶段,其特征为:任何人可以参与,它将用户产生的内容合作化、社区化,任何人可以在YouTube上传视频,在Facebook添加自己的照片和见解,不需要专门技术,只需连接上互联网;在Web 3.0中,正在实现:任何人可以创新,它通过改变传统软件行业的技术和经济基础来改变现有的一切,代码编写、测试、运行等步骤都可以在云计算上完成。当创新从时间和资本的约束中解脱出来,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程序员可以创造,这就成为了改变生活的革命性意义。

三、“云时代”中的新潮科技

回顾人与计算机的关系,由键盘的敲打到鼠标的链接,由手写的输入到触屏的感应,再到近两年对语音的识别系统的升级,当“云时代”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由广阔的平台,多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发展方向。

“视控”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控制系统中的新概念,自产生以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它是指通过人们的眼睛对各种电子设备或者机械进行控制,指挥设备和机械按人们的意愿行动,完成设定的任务。

眼睛作为人们读取世界的窗口,在互动与传播过程中长期扮演重要的“接收者”,而视控技术则有可能让原本单一的“看”,转换为对计算机或其他媒体的“表达”与“控制”。眼睛是人的五官中唯一具备“方向性”的,眼球的左右转动,眨眼时的上下闭合,都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制造相应的口令;眼睛也具备相当的独特性,每个人的瞳孔和视网膜都有细小却又繁多的差异性。这些特点,使得眼睛成为了五官中的多媒体,在人机交互中能够产生非凡的实效。

首先,视控与计算机。

用移动双眼的方式来操纵电脑,除了新奇有趣,更能带来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例如,在屏幕的操控中,用户可以利用眼神的移动来控制文字的滚动,视线的左右摆动来替代鼠标进行翻页;在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利用眨眼来表达确认与取消的讯息,例如眨左眼表示点击鼠标左键确认意图,眨右眼则表示点击鼠标右键取消意图,闭上双眼表示关闭页面,睁开双眼表示双击打开等。这样一些对计算机的基础控制功能,能够使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甚至劳累了一天疲于动弹的上班族,仅仅用眼睛就能操控电脑。而日本已经在研发一种新型的视控眼镜,人们戴上以后,它便能接收眼珠转动时发出的电脉冲,然后将信号输入电脑,来实现对家庭中的空调、电视机、冰箱等进行控制,不但是改变了计算机的应用,更是让生活日趋便捷与精彩。

对于熟练操作电脑的玩家而言,视控技术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乐趣的可能。应用到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用眼神控制游戏人物,当他盯着游戏里的敌人时,电脑可以自动辨识并攻击对手。若能配合上相应的“语音系统”,一旦选定游戏中想到达的虚拟地点,用眼睛注视着相应的画面,说声“走”,便能跳跃到指定地点,这些多元化的识别功能会给玩家提供全新的游戏体验。

其次,视控与汽车驾驶。

疲劳驾驶一直是交通事故中难以避免的不安全因素,而视控技术有可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之道。安装传感器通过红外线读取眼睛的讯息,并连接到车载智能控制板,当眼皮往下垂坠时,汽车便发出提示音;当垂坠次数逐渐增多,提示音量便逐渐加大并进行密集提醒;当上下眼皮闭合时间超过指定秒数,直达危险秒数时,便指示汽车的后车灯闪烁,汽车自动熄火。

除了对安全隐患的杜绝,视控技术也可应用于解决开车时对手机、GPS等手持系统操作不便的问题。例如,在汽车上安装无影手系统,可用数据线连接手机,在驾驶过程中若有来电提示,便用眨眼的方式实现对接听电话及挂机的控制,用眼球的移动操作手机电话簿的翻页;同样对于GPS,独自驾驶时倘若需要查找地点或者位移地图,亦可通过眼睛来进行控制。除了便捷之外,视控对于汽车驾驶的作用,更多地在于把握驾驶过程中每一个关乎安全的细节。

再次,视控与智能安全。

这里的智能安全主要是指为门禁设计的眼球识别系统。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需要对财产万无一失的保护,无论是房屋门的锁孔还是保险柜门的指纹识别系统,虽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但始终难以避免大大小小的安全漏洞。传统的锁眼就不用提了,哪怕是手指的指纹,依然存在被犯罪分子拷贝或者利用的可能性。眼睛与指纹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具备个体的特殊性,我们几乎无法找到一模一样的瞳孔,正如几乎没有一样的指纹;而眼睛和指纹的不同之处在于,指纹的读取只需单一的涂层扫描,眼睛的识别则需要更为复杂的智能扫描,因为指纹是没有变化且不会移动的,这也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而眼球却是灵动的有变化的,具有绝对的不可复制性。

瑞士已有科学家研发一种利用视网膜图纹控制的锁,这种锁装有视网膜记忆和识别系统,用眼睛对准锁看了一眼,识别系统对照存储的视网膜进行对比,发现与记录吻合,锁就会自动打开。如果与记录不符,锁不仅不会打开,还会发出声音信号来提醒人们注意。

如果说猜想仅仅是停留于对未来美好的想象,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便是将这些想象变成现实的动力。无论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到哪个阶段,新兴技术和创新程序的真正拥有者始终是信息链最末端的用户。“云时代”让信息超载的人们,从对CPU和内存等级的追求,晋升为对新潮科技的渴望与创造,这“云端”的神话赋予了时代新的价值。

 



[1]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9数字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3]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08级动画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