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城


惠州大桥

惠州位于广州、深圳的东面,我每次去惠州,多半是从广州去的。我们经常讲“珠江三角洲”,如果从广州、香港、澳门这样划出一个三角形来,这个三角形的西边应该把江门这些中等城市尽量包括,在东边则要划到惠州、惠东这一线。这才是我们意义上的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因为这一片地方都是密如蛛网的河流,纵横交错,是三角洲的地理特点。拿惠州来说,东江就从城市全境穿越,还有众多支流,河流又留下许多湖泊,这样的地理特点肯定是属于三角洲的;其次,这里是广东白话区的界限。虽然外人多以为惠州人都是讲客家话,其实惠州主要人口中讲广州白话的占很大一个部分,即便是客家人,也都讲白话。从这里再向西走,惠东依然是主要人口讲白话,但是一过了惠东,进入汕尾、海陆丰地区,方言突然巨变,进入了闽南话、潮汕话方言区,也就进入一个文化上完全不同的地方了。因而,广州人把惠州视为自己的后花园,或者深圳人把惠州视为龙岗开发之后的最后一个理想居住区都是有道理的。很少有广州人、深圳人会设想自己在海陆丰买别墅,因为那里实在不属于三角洲的范围,文化、方言、饮食、人文差异都太大了。

广州这些年来,力争做国际大都会,城市扩大了不知道多少倍,和我小时候印象中那个中等大小的广州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城市太大,交通拥挤不堪,加上城市规划重叠混乱,到处都是吊车、手脚架。单是出个城,都差不多得用一个小时。对于大都会,我真是难产生好感。

我在美国的大学教课,有一段需要讲到城市扩展的历史,“大都会”这个词就经常出现。为了让学生对这个概念的提出过程有一个认识,我选择了几部电影,其中一部就是提出“大都会”这个术语的德国电影,虽然很旧,但是对城市恶性发展提出的思考却还是有惊人的准确性的。“大都会”这个词英语中叫做metropolis,记得最早出现在一部1927年德国拍的科幻电影的名字上。当时的德国还是魏玛共和国,德国国家相对稳定,科幻片是对未来城市的构想,描述了一个超级公路、立体交叉纵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大都会。好多年前我在美国的学校里给学生谈都会主义、城市主义( urbanism) 的时候,曾经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电影档案馆里找到这部由佛利兹.朗格(friz Lang )导演的电影,是当时德国的巴伯斯堡电影制品厂(the Babelsberg Studio) 制作的。德国环球电影公司(Universum Film A.G.) 电影里的想象力让我吃惊,显示的城市就好像今日的广州一样,据说这是当时全世界投资最高的电影之一,花了五百万德意志马克(Reichsmark),按当时的币值换算,大约相当于当年的120万美元了。那个电影其实是很左翼的,通过未来主义对城市的描述来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之下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这部电影成了那个时代最后的呼吁,4年之后,魏玛政府倒台,希特勒攫取了政权,德国就不再有这类通过城市来揭示资本主义城市恶性发展的电影了。因为这部电影的重要性。 2001年德国用高科技手段重新修复了这部电影,并且在那一年的柏林电影展上放映,引起很大的兴趣。因为这部作品拍摄的内容在今日世界的各个大都会中都有出现,不但形式类似,并且矛盾更加尖锐。比如环境污染、贫富悬殊对立等等,都在这部《大都会》中反应得淋漓尽致,电影作为200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纪录的记忆”( UNIESCO: 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的标志性电影放映。2008年,有一天我在学校餐厅里看纽约时报,突然看见说阿在根廷居然又找到这部电影的原始胶片,比我们看到的还要长30分钟,德国再投入资金休整这部珍贵的电影,终于在2010年2月12日柏林和法兰克福同时上映,在电视台上也播放了电影的片段,这是欧洲电影史上一件大事,在城市史中,我也认为这部电影具有它深刻的意义。

“大都会”剧照

“大都会”剧照

这部电影的重新发现是很在西方算是一个重磅新闻了。2008年7月1日,柏林的电影专家宣布,《大都会》这部传奇电影的16毫米原版,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影档案馆(the Museo del Cine,Buenos Aires) 中被发现。经阿根廷和德国电影专家鉴定之后,确认这部电影胶片是1928年从德国运到阿根廷的,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触动过它,完全保持了出版时的原始形态。据说是阿根廷的一个档案馆成员首先看到这部作品,对场面的宏伟、矛盾揭露的尖锐都感到震惊,因此通知了拉丁美洲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先派人来检查,确定了是一个重大发现之后,再请德国专家一起来检查。由于年代久远,这部胶片的状况很差,需要做重大的技术修复才能够看,因此,德国政府投入资金,用了2年时间修复,终于在2010年2月份放映。

2005年,德国历史学家、政治家迈克尔.奥冈(Michael Organ)在新西兰电影档案馆检查该馆所保存的这部电影时,就认为那个版本是被剪辑过、减少了几十分钟内容的最后版本。这次被发现的阿根廷版本,才是最完整的原始版本。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一个超级世界大都会,居民分成两个对立的阶级,一个是规划者、管理者,他们住在高耸的豪华摩天大楼里面,另外一个阶级是工人阶级,他们在地下艰苦劳作,不见天日。这个城市是由约翰.佛里德森(Joh Fredersen.)规划、建造、管理的。佛里德森的儿子佛列德( Freder)继承父亲权力,继续管理这个大都会,他住在高层豪宅里面,周围是剧院和运动馆,有一天,他在永恒花园里游玩的时候,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和一批工人的孩子在一起。为了追这个女孩,佛列德下到城市下层的工人居住区,也就是贫民窟里面,非常恐怖地发现这里的生活原来是这么恶劣,他看见大量运作中的肮脏的机械,电影中叫做M-machine,机械故障频频发生,伤害了许多工人,污染严重,烟尘滚滚,他称这些巨大的机器为“火神”( Moloch)。被自己所亲见的情景震惊、恶心之后,佛列德回到自己居住的高层建筑区“巴贝尔塔”(the New Tower of Babel)。整个故事就这样集中在贫富悬殊的天堂和地狱之间的阶级矛盾冲突之中。

2010年,是我刚刚看到新版本的《大都会》没有多久之后,回国公干,从广州去惠州,出城一段路,看见广州那些密集得好像树林一样的高架桥,看见那些复杂的公路收费站,沿途在为亚运会而给民宅“穿衣戴帽”的工程手脚架,恍惚之间好像在看电影一样。广州这个交通拥挤的真实大都会和山清水秀的惠州相比,虽然有工业发达、商业繁华的一面,但是,是不是也已经出现了那部电影里面的反映的许多问题了呢?拥挤不堪的交通、林立的那些藏污纳垢的城中村,这些可不是现代化大都会应该有的啊。

我记得小时候从广州坐“花尾渡”这种大木船去珠江三角洲的小镇,一夜在安静的江上荡漾,朦胧清晨,从窗口望出去,晨雾中,会突然看见一棵巨大的榕树,村口的小桥,一群村民在赶墟,透过榕树雾气腾腾的气根,依稀看见村镇建筑的轮廓。那种感觉始终难忘。写小镇是我最近开始的念头。原因是看见太多的城市在争做“国际大都会”,看见那些交通拥塞、治安恶化、污染严重、住房价格飞涨的所谓大都会之后,我真是留恋那些小城镇。中国不是有好多好多可爱的小城镇吗?为什么个个都要争当国际都会呢?在外国,最舒适的地方不是大都会,而是小城镇。这几年来,我从法国南部的“蔚蓝海岸”到意大利北部大湖区,从瑞士山间到加利福尼亚沿海,从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到东南亚,从美国的新英格兰到大洋彼岸的老英格兰,找寻的就是小镇的价值。小镇是那么可爱,我真想一个一个把它们记录下家有个认识,宣传一种新的生活观,就是 “小镇价值观”(small town value)。

小城价值观,现在在西方相当热门。我想提倡它,是希望让大家能够认识:城市大是经济发展迫不得已的结果,并不最好。小而方便才是真好,小而方便再加上完整地保护古典的文化沉淀才是顶级的住区。我小时候就很迷恋《桃花源记》的故事。想想看:一个古代的部落,因为躲避战祸而藏在溪流上游、山洞以内的隐蔽地方达几百年,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以至村里古风依旧,生活祥和丰裕,对外面的沧海桑田浑然不知,有多奇妙啊!西方人也是向往桃花源的,因此才有了1930年代畅销的故事《香格里拉》,那本小说原名叫《失去的地平线》,讲的也是这样一个为历史遗忘了、而那里的人自己又遗忘了历史的天堂之地。现在去云南,看见丽江、中甸都在争“香格里拉”这个称号。其实,它们都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这些地方可能仅仅充当过那个美国作家的参考背景。再说,就丽江、中甸这些地方现在拼命开拓旅游业的劲头,公路和航线四通八达、到处是餐馆礼品店,满城游客的嬉闹喧嚣,走卒摊贩的叫卖吆喝,早就没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了。

国内有好些中小城镇,生活质量都非常优秀,好比江苏的扬州,广东的惠州,城市不大,山清水秀,人文沉淀丰富,生活节奏比较慢,生活品质比较高,住宅价格也不太贵,是很理想的居住地方。但是,这种性价比很高的城市,却始终得不到认同,也是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情况了。有时候想想,如果在加州拿洛杉矶市中心(350万人)和新港海滩市(8万人)比较,恐怕没有一个人会选择洛杉矶市中心,而百分之百会选择新港的,这就是小城价值观早已深入人心的原因了。

中国现在这种在极短时间内极高来,起码让大速发展的过程,在世界上是很少有的,因此国外还有不少地方相对保存了很质朴的传统。传统的建筑,传统的城市,传统的装饰,很完整,这在国内反而是见一次少一次了。欧洲、北美还保留了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小城镇,经年累月地整旧如旧,精心维护。他们对传统的保护都有一套比较好的方法,通过立法程序,形成一套有力的传统建筑和城市保护法规。普遍而言,市民也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行使着比较成熟的市民对环境、对传统建筑的监督,新建造的住宅区、新开发的城区也有严格的建筑要求,使新的不突兀、旧的不落伍,融为一体,文化的含量就深沉了。

住在水边,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与住在内陆完全不同的感受,因为水的流动、起伏,水面随着日夜变化的色彩,都能够使人产生许多联想。惠州四面八方的水系,有东江、西枝江、众多湖泊的滋润,还有滨海,水边的生活给人带来的除了自然的美好、空气的洁净、气氛的安恬、与尘世的隔绝之外,还有一些真切的因人而异的感受。

正因为滨水生活有较高的品质,所以西方人都争先恐后地在滨海地区、在滨湖地区建造自己的家园。滨水居住成为他们理想的生活形态。走在地中海沿岸,星罗棋布的红瓦白墙建筑让人刻骨铭心。从西雅图开车到洛杉矶和圣地亚哥,那些面对大海的加州风格建筑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美国中西部顺着五大湖开车,也可以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住宅,一律面湖。即便是河边,靠水的住宅也总是比不靠水的贵。滨水居住成了世界各国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生活形态,滨海线是有限的,而人们对于这种生活形态的需求则是无限的。我在清远很感动的一点就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湖面、可见看见山峦,这种自然生态感才真正是无价之宝。清远那些点缀在山间湖边的小镇,在现代都市人的眼中可真是价值连城了!

说起小镇的珍贵,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有特色的建筑,其实最为珍贵的还是小镇和自然环境的融洽,惠州是珠江三角洲众多的中小城市中保持得比较好的一个,弥足珍贵啊!

 

 

 

2011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