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作的五大亮点


    

 

重庆工作的五大亮点

最近,重庆因李庄案和唱红歌而成为热议对象,且议论负面较多。比如,李庄案现在撤诉了,重庆给自己了一记耳光,现在是依法治国时代,不能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再比如,重庆市委号召全市唱红歌,重庆卫视因此收视率下降,重庆卫视要赔了,这种做法给人想起“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还比如,重庆市已经烙上薄熙来的烙印,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早已不是人治时代了,重庆模式能够代表时代潮流吗?

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不仅高层关心,整个党政领导干部队伍也关心,不仅学者关心,普通百姓也关心,不仅国内关心,海外、国外也关心。刚看了一则新闻报道,429日,市委书记薄熙来等市领导与港澳媒体重庆参访团成员进行了座谈,就重庆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了深入交流。看了薄熙来同志的讲话,更加强化了对重庆的“模式”的正面认识,薄熙来确实给重庆留下很深印记,重庆工作至少呈现出五大亮点(见下文),这些亮点让人民得实惠,让城市更亮丽,让生活更美好。

这里的内容,都是薄熙来同志讲话的原文。看了这些讲话,我们对薄熙来同志会有全面认识,他让读经典,并不是只读毛主席的书,他让唱红歌并不是只唱歌颂共产党的歌,他对待李庄事件上并没有离开法制轨道,他建设森林重庆功不在当代。

薄熙来确实有个性,可贵之处是这种个性用在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上,用在了重庆的发展上。我们要一个四平八稳、见风使舵、讲话滴水不漏的平庸官员,还是要一个具有个性、敢于得罪人的干事官员,答案不问自明。对于处于改革开放攻坚阶段的中国,对于继续探索发展道路的中国,恐怕还是个性官员、干事官员越多越好!

 

第一,  重庆非常关心民生保障,走了民生为导向的发展路径。

首先,现在的三个差距,即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已不小,维护稳定的成本就比较高。如果十大民生问题解决好了,维稳成本就会相应降低,就能把省出的钱用在发展经济上,发展效果就会更好。与其拿钱去维稳,不如从根底上改善百姓的生活;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头。这是第一笔账。

第二,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目前投资和出口的力度已经很大了,但消费这驾马车还没有铆足劲儿跑起来。搞民生工程,不管以何种形式给中低收入的群体花钱,花多少钱,最后都会转入消费,拉动内需,这个钱花得不冤枉。这是第二笔账。

第三,只有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才能调动全民的积极性,这是最根本的动力。头30年改革开放,做好了一篇大文章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小平同志当时还讲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要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还设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时间可能在20世纪末。现在已是2011年了,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到了做好共同富裕这篇大文章的时候了。

十大民生符合党的大政方针,得到了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鼓励和支持。重庆市政府精心操作,总的比较顺利。比如,3年投入3000个亿,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现在第一批住房已经摇号入住,市民很满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每人每天免费供应一个鸡蛋、一杯奶;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干了这么多民生工程,重庆经济不仅没有出现困难,GDP几年来保持两位数增长,财政去年还增了49%,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民生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搞好了,完全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第二,通过追求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

重庆地处西部,困难比较大,但正是因为穷,这个地方的人也特别能吃苦,能干活儿。就说盖房,重庆还干了一件大事,就是把1200多万平方米的危旧房和城中村,用不到两年时间全部改完了,每户的住房面积还加了50%,老百姓高高兴兴。其实,城市改造是否成功,就看你政策到位不到位,活儿干得好不好,干得好老百姓当然欢天喜地。你刚才提到和谐,是不是经济水平一高就必然意味和谐?我看未必,社会和谐需要经济发展,但经济高度发展也并不是没有矛盾,一定就风平浪静。再发达的国家,搞不好,社会矛盾反而层出不穷。古人有句话耐人寻味: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你让大家觉得办事公道,他就信服你,哪怕一时受穷,也不会闹事;反之,感觉你处事不公,社会没有公平,只是少数人在弄权、在巧取豪夺,他就会和你过不去。古训确实深刻。是不是经济繁荣了就天下太平了?就和谐了?很难说,要辩证地看。我们当然需要经济的繁荣,要力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越来越好,期望更富而不是更穷,但同时还要追求社会公平公正,让人民信服,这样才有真正的和谐。

第三,从严“打黑”,建设平安重庆

在打击范围上,不缩小,也绝不扩大;在定性上,不压低,也绝不拔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枉不纵,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讲到打黑,并不是我们一时心血来潮。我到重庆工作后,了解到历年积压下来的命案有1000多件,还收到不少人民来信,反映那些车霸、肉霸、菜霸、面霸欺压百姓的罪行,有的涉黑团伙还长期有组织地强迫妇女卖淫。罪恶累累,令人发指,不要说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任何讲些法制的国家也都不能容忍,当然要坚决打击残害百姓的黑恶势力!我的前任们也一直在坚决打击。

打黑一定要讲法制。对黑恶势力,要为百姓着想,要感同身受,不要有任何顾忌,要敢打,要敢同恶鬼争高下,不向霸王让寸分!同时,又要坚持法制,敬畏法律;要搞清事实,在办案过程中慎之又慎,对历史高度负责。因此,在打黑之初,我们就特别强调两句话:在打击范围上,不缩小,也绝不扩大;在对涉黑团伙的定性上,不压低,也绝不拔高;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枉不纵,依法办案。这是一个铁的原则,任何案件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绝不轻易下结论。在审判阶段,要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审慎对待每一个疑点,绝不要有先入之见。

比如李庄的案子,完全由司法机关去依法办,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后来听说司法机关因其有漏罪,对他重新起诉,但在庭审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新证据,出现了疑点。有人问我的态度,很简单,就是八个字:实事求是、依法办案。有人曾担心这个案子社会关注度高,如果这样做或那样做会有什么说法。其实什么都不用介意,只要行得端、坐得正,就任人去评说。要相信,只要一切以法律为准绳,那些走板儿的评说长不了,更成不了气候。

经过集中打黑,重庆社会环境好多了,老百姓安全感大幅提升。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因为滋生犯罪的土壤还在,对黑恶势力,一定要坚持露头就打,力争打早打小,绝不能让其做大成患。

第四,“唱读讲传”,培植健康向上城市文化

现在一些公职人员的知识储备还是在校时学的那几本书,每天只是习惯性地看报、看电视、上网,就容易形成满嘴的官话、套话、无聊的话

现代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我也会通过网络了解信息,听取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人们不仅在盲目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也容易迷失,不得要领,因此要增强对信息的选择性,减少盲目性。现在一些人整天看电视、上网,看似忙忙碌碌,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有多少?实在很有限!某种程度上,还赶不上五六十年代人们受教育期间所获取的知识。凡事要分析,有些信息是重要的,大量是无用的,有些甚至是垃圾,会误人子弟。如果天天沉湎于上网,又不加选择,只是了解眼前那些事,对世界各国圣哲先贤的著作都没空去看,到退休之时盘点一下,脑袋里面只有一些随波逐流、寡淡无味的日常信息,人类的大家之作却知之甚少,岂不可惜?!

现在一些公职人员的知识储备还是在校时学的那几本书,在工作岗位已很少读书了,每天只是习惯性地看报、看电视、上网。重庆出了一套《读点经典》丛书,已发行了近2000万册,一个月出一小本,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很省事。我在前言中打了个比方:这本小册子就有如多种维生素,虽每日一粒,亦可养生。人要不断补充知识,如果缺乏自觉性,每天只是看文件、看报、接受简单的信息,这就容易形成满嘴的官话、套话、无聊的话。反之,多读些经典,体会那些几百年、几千年传下来的文化精华,说起话来就能入木三分,有点品位,不管是老百姓还是社会精英,都能听进去,也容易接受。

我们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这些文化精华是祖先留下的瑰宝,绝不能忘记!一定要努力传承,让下一代有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关于“唱红”,有些人攻击我们是不是在搞“极左”?这是一种误解。中华民族要振兴,特别要靠年轻一代,看他们受教育的水平和创新能力。否则,民族就会失去竞争力。三十年改革开放非常伟大,也出现了袁隆平这样世界级的科学家,但静心想一想,与我国的体量相比,这些年世界公认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艺术家毕竟还不多。国之强大要靠人才,而人才的背后是教育。现在信息发达,但接受信息还不等于教育。也有些人能讲,喜欢侃大山,夸夸其谈,但问他几个历史文化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就说不上来了,数典忘祖,怎么行啊?难道我们当代人就只能谈论一些与商品市场、谈情说爱相关的东西吗?谈点理想、信念,讲点英烈先贤,就了,就文革了?

我们搞唱读讲传,就是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多读一点经典。唱红歌,就是唱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经典好歌,其中既有抗战歌曲,有建国歌曲,也有世界各国的不朽名曲,有很大的包容性。人不一定都能伟大,但都可以更崇高。通过传唱这些大气磅礴、充满爱国情怀的歌曲,可以激发广大市民的高尚情感。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文天祥到林则徐,从马列到毛邓,从方志敏到白求恩,从爱因斯坦到居里夫人的经典之作、励志故事和治世格言,是古今中外思想文化之精华,都在我们推荐之列。有良知的家长都是愿意孩子成才的,已有不少人拿《读点经典》丛书当作教科书了。

现在唱读讲传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在红歌晚会上,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就被美国留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被中学生们诵读得意气风发。重庆教育系统还精选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文天祥的《正气歌》、王勃的《滕王阁序》等100余篇经典名篇,供全市中小学生诵读,很多学生都能从头到尾背下来。我们是有几千年历史的伟大民族,这些文化精华是祖先留下的瑰宝,绝不能忘记!一定要把唱读讲传搞得更扎实,努力传承,让下一代有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第五.建设森林重庆、健康重庆

种树永远不会犯错误。把环境搞好了,人们就能多吸氧,头脑就会更清醒,账就会算得更好,发展思路也就更正确,这是良性循环。重庆人心地善良,吃苦耐劳。现在,我们搞健康重庆,一鼓作气修了1000多片塑胶跑道、80多条登山步道,人们可劲儿地跑步、爬山,锻炼身体,力争健康长寿。你们香港朋友可得想好了,别看你们吃得好,生活条件好,但运动少,易发胖,岁数不一定活得过我们重庆人。

各个大城市,从机场到主城,差不多都有半小时左右的车程,两侧都要绿化,但树种的好坏、绿化的质量却大不一样。不少城市,路边种的是杨、柳、槐,而重庆种的多是银杏、香樟和桂花,而且一侧就有好几排。一棵银杏能活800年以上,香樟材质好,还驱蚊虫,这都是名贵树种。如果有心人算算账,同是一条机场路,两侧种上大树、好树,与一般树种的价值可要差好几倍!重庆是立足长远,为子孙留下一笔绿色财富,而且年年增值!我们在种树上下了很大决心,去年一年投入100多个亿,是过去十年的总和,今后还要以这个力度再干十年,十年种出百年树!种树永远不会犯错误。把环境搞好了,人们就能多吸氧,头脑就会更清醒,账就会算得更好,发展思路也就更正确,这是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