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多省市持续干旱,27日中国拉响国家级干旱预警。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最新统计显示,截至5月26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9251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033万亩。国家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张旭介绍,面对当前严峻的抗旱形势,国家防总、水利部提前部署,精心组织,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先后下达抗旱补助资金达19.6亿元。据了解,近期中央财政将再下拨一批特大抗旱经费支持重旱省区抗旱工作,并将根据地方抗旱需求加大中央抗旱物资的调拨力度。
中国持续的旱情可能影响主要产粮区的粮食产量,使全球供应紧张进一步加剧,并且可能增加价格上涨的压力。分析师警告称粮食市场任何新的供应冲击都会进一步推高美国玉米和小麦期货价格,美国和欧洲的不利收获天气已经刺激价格上涨。巴克莱资本警告,近期的恶劣天气已对2011年下半年的食品通胀带来上行风险,称中国是令人担忧的地区之一。
虽然电影《2012》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近年来人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地球的异样变化,全球极端恶劣天气正明显增多。继2010年夏天俄罗斯遭遇旱灾,俄政府因粮食减产而宣布暂时禁止小麦、玉米等农产品出口,2011年初,澳大利亚遭遇特大洪灾,昆士兰州粮食生产遭遇巨大打击,澳全年粮食出口可能从顺差转变为逆差后,包括中国在内,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连续几个月遭遇干旱。美国部分产粮区则不是干热就是洪涝。这些灾害对全球粮食供应或将构成严重威胁,这种隐忧也成为推动粮价上涨最主要的因素,继而推动食品价格进一步走高。
据商务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其中大米、面粉环比均上涨0.2%;猪肉环比上涨1.5%。目前,国内南方粮食产区的旱情仍未有效缓解,市场担忧夏粮产量减少将推动粮价的上涨。与此同时,A股市场中的农业板块昨日集体走强,猪肉股、饲料股、大米股涨幅居前。
上图为:粮农组织谷物供需情况(2011年5月)
世行全球宏观经济学部负责人安德鲁·伯恩斯此前曾警告说,过去几个月主要农产品价格呈两位数上涨,给贫困国家居民造成压力。如果全球食品价格随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就难以排除2008年粮食危机的情景重演。2008年,高油价、全球食物需求的增长以及一些地区的粮食歉收的因素综合,在较为贫困的进口国对粮食价格形成强劲的推力,并且在部分贫穷国家引起了粮食短缺甚至引发了民众暴动。
上图为: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2011年5月)
不过,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不断推高世界粮价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后全球性大规模的财政扩张和信用扩张导致大宗资产价格上涨,也会引发人们对粮价预期升高。美联储兑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流动性泛滥背景下的粮食属性“金融化”成为推高粮价的最大推手,油价、金价等大宗商品价格均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高点。粮食期货在一定时间内被大量热钱肆意炒作,不仅放大了粮食的实际价值,同时也加剧了粮食本身供求关系转变的不确定性和粮价的波动性。
而在中国国内由于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过剩,以及成本推动(这体现在农村劳动力成本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将会促使粮食价格进一步上升,继而推动国内通胀上行。另外,农村生态环境恶化也必将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在昨天下午中国科协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表示,在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态景观理论和技术指导,致使原有村庄的乡土气息消失殆尽,特别是田边污染情况加重,直接威胁到粮食和食品生产安全。
中华粮网高级分析师韩万宁也指出,从近几年的农业政策来看,政府支持粮价稳步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此外,可用耕地、可耕地之人逐渐减少,农民惜售在近几年表现得越发严重。潜在利多因素仍在,2011年的农产品牛市或将“多飞一会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余斌认为,目前我国的通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和输入型的,价格紧缩和数量紧缩对这类通胀的作用有限。当前我国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还没有看到峰值和拐点。宏观经济政策重点将继续以控物价为核心,同时要密切关注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变化,提前做好政策储备。
因此,无论是从全球流动性泛滥,还是自然灾害的不断增加,都对中国政府控制通胀带来了隐忧。未来,随着中国旱情德加剧,全球流动性短期格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通胀风险将进一步上升。
中国旱情加剧,警惕通胀风险进一步上升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