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成为院士后学术无语或是噤声


   官员成为院士后学术无语或是噤声

   李华新

    

   权力谨守边界,远离其他各种社会资源的争夺,这应该是基本的行政伦理,但从现在很多官员热衷于钻营学术界、意图名利双收来看,这种行政权力主导下的赢者通吃现象已见端倪,整个社会不可不对其保持最大程度的警惕。

争议集中在名单上的高官和央企高管候选人身上———在工程管理学部44名候选人中,近半来自央企和政府部门,如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中石化董事长傅成玉、原中石油副总胡文瑞等。(526日《京华时报》)  

   中国工程院发布2011年度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引发了巨大争议。也许在这个权利拥有者那里成为官员后也是可以成为院士的,因为那些官员是用退休的时间限制的,可是院士似乎是终身的一种荣誉,也许坏就坏在这荣誉上,不说别的,要是这些拥有市长、或是高官们的头上的所谓院士是真院士的话,那也是物化可说的。因为有了学术成就然后成为院士也是正常的现象。

   因为现在是某个级别的领导,依旧在科技前沿攻关,或是有重大的科技成果的人是有的,可是这些官员是否是有资格成为院士,或是说,人们已经无法分辨这些科技型的干部,是一些全能型的人才。这似乎正是人们所关心的。而实际上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没什么不对。而这也似乎是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院士这个称号,是对一个人科研学术成就的褒奖和肯定。我们都知道,搞科研和学术,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官员呢?精力都在行政事务上,哪有什么精力来搞学术研究?逻辑上来说没有什么精力投入科研的官员大量成为院士候选人,这当然会给人权力通吃的联想,否则的话,你就无以解释一个人可以既做好行政事务又在科研上取得突出成就,除非这个人有分身法。

现在的官员是全能型的,也是权利通吃一切的时代,现在的所谓后补院士,已经不仅只是对学术成绩的认定,更是院士的评选的过程,正在俯身向权利膜拜的不得已的一个时代特征。

     对于那些搞科研出身的官员来说,选择仕途,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在科研上登顶的机会,因为你没那个精力,并且做好行政工作才是你的分内之事。而现在的官员,则是对于自己的院士身份和自己的为官之道则是,越是升任的越高越好,而所谓院士在一段时间之内会贬值,那也不是国家的科技的悲哀,而是某些人的悲哀了。

在质疑官员获选人的声音中,很多人提到了院士官僚化的问题,认为学术自身丧失了底线,丢掉了远离权力的起码尊严。这样的质疑当然是有道理的,学术界的自我矮化和自我行政化,的确是很多领域泛行政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学术界要有自己的操守,远离权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其实把上帝的归上帝,把凯撒的归凯撒,是一种绝对的分野,但是在去学术化和学术与官场的纠葛中 ,权利总是要占上峰的,而且是官员的学术渴望也是很紧迫的,也是很想得到的,这样一来,就把那些专心学问的人,直接拍死了,而且是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之下,学术的成绩不是对官员的一种排斥,反倒是成为了在学术和权利之内,也是可以做到双赢的。而这样的结局会是如何,这似乎是一个谁都明白的道理。

      整个社会不可不对其保持最大程度的警惕,这是学术界最后的一点良知如何没有这样的秉持,那么中国的学术界就会真得颜面全失了。谁会一心向学一心一意搞科研呢?这是警惕阶段,过了这一界限,将会导致一种中国学界的崩塌。

现在还有反对的声音,假如人们司空见惯,假如一切都是在按照惯例,那么所谓的学术所谓的院士,那就是仅仅是一个标签!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