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治理还得多在“约谈”之外想办法


通胀治理还得多在“约谈”之外想办法
杨于泽

 

  联合利华近日在国家发改委处罚200万元的情况下“顶风作案”,对力士和夏士莲各款提价10%,引发强烈关注。很多人关心的,是国家发改委不涨价的“原则”及其面子,而很少关心其中的是非,关心市场健康和社会长远。
  年来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四月份CPI达5.3%,通胀治理乃当务之急。通胀,即物价的恶性上涨。自去年开始,国家发改委采取“约谈”方式,向一些主要日用消费品企业打招呼,要求暂不涨价。有人质疑发改委干涉企业自主经营权,而国家发改委也澄清说,他们不是强令企业不涨价,而是“提醒”企业慎重对待。
  市场经济的一个常识,是在政府价格管制清单之外,企业自主定价。国家发改委其实已说得很清楚:他们并不强制企业不涨价,定价是企业的权利,国家发改委只是提醒企业不要轻举妄动,目的是防止乱涨价,这种干预行动仍在法律框架内;而“约谈”只是临时性措施,不大可能一管到底。
  但很多人把“约谈”当成了禁止提价的同义语,如果谁涨了价,就是捋了国家发改委的逆鳞,是跟政府作对,似乎必须“绳之以法”。他们太把“约谈”当成了一回事,往里边投射了太多的热情和期待。事情似乎成了这样:如果有人不理会“约谈”,控制通胀就没戏了;反过来,如果“约谈”见效,遏制CPI就能马到成功。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约谈”本来只是安慰剂,真正的希望根本不在这里。记得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约谈”若干大型粮企,不让涨价,马上有大型粮企干脆停产。国家发改委“提醒”食品饮料莫涨价,可口可乐、康师傅、雀巢等实行瘦身,变相涨了价。不让日化产品涨价,消费者买的肥皂越来越小、洗发水越来越少。现在联合利华“顶风作案”,不过是将涨价由变相而为公开,比变相涨价要好。成本大涨,价格不变,扪心自问,谁能甘之?则所谓“约谈”,不能说毫无意义,但我们没有理由在此浪费过多的热情。
  关于国内通货膨胀的根源,经济学界讨论充分,有识之士洞若观火。财政部副部长李勇曾在《中国财政》杂志撰文指出,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我国外汇占款和银行信贷规模不断扩张,国内流动性充裕,推动通胀。经济学家张维迎则认为,通张的根源是过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导致投资过猛、货币发行过多,结果必定物价、房价上涨。则要治理通胀,我们还得从宏观入手,收紧货币政策,降低市场流动性。
  进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是通胀治理的治本之策,舍此而把“约谈”当成大是大非争论不休,通胀治理就是缘木求鱼。现在有经济学家警告说,中国有可能面临10年左右的通胀期,治理通胀将是一项长期任务。“约谈”本来就是临时性措施,如果当真,难道国家发改委准备将“约谈”进行10年?
  着眼长远,应做好两项政策调整:一是管理投资与增长,在GDP增速与物价稳定之间找平衡。现在有省市增速高达17%以上,快得不正常,应予控制。二是把控制物价的重点放在土地、能源等上游产品和要素上,这些东西控制在国资手中,列名政府价格管制清单,政府管制其价格合理合法。地价长期高企,推动房价上涨并引发社会性恐慌,无疑是通胀的一个重要源头。限制地价和房价上涨,也是遏制政府投资过热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