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联合利华顶风涨价,难道要它变相涨价?


联合利华顶风涨价,政府应当着眼长远
杨于泽

 

  5月24日,广州多家零售企业表示,收到夏士莲、力士两个品牌的涨价通知,涨价幅度达10%。上个月才被开出200万元罚单的联合利华,终于还是涨价了,媒体把这种情况称为“顶风作案”。
  在CPI居高不下的今天,联合利华不顾国家发改委的“约谈”和处罚而涨价,对消费者而言不是好事。但从媒体报道口径来看,似乎已经表示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早在上月国家发改委处罚联合利华时,舆论就多有质疑之声,很多人觉得,发改委不约谈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这样的上游国企,却要求下游日用消费品企业不涨价,这不公正,也不合理。
  现在,媒体报道口径似乎又是“理解”性的:业内人士说,日化行业原料上涨了,物流运输环节涨幅达到20%,日化企业已经内部消化不了,只好涨价了。以市场经济常识观之,这样的产品涨价合情、合理、合法。
  应当说,去年以来国内通货膨胀形势日趋严重,国家发改委“约谈”日用品企业,招呼他们莫要乱涨价,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日用品行业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企业、品牌之间竞争激烈,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不要说成本增加了可以涨价,就是成本没有上涨,企业也可以因为营销策略的考虑提价或降价。现在原料涨价、工资涨价、物流成本上涨,要日用品企业不涨价,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事实上,政府干预企业自主定价权,不仅有违市场法则,而且从客观效果上看也很令人怀疑。从公开报道来看,在发改委“约谈”面粉企业后,若干面粉企业停产减产了;可口可乐、康师傅、雀巢等一干食品饮料品牌通过瘦身,实现变相涨价。日化企业也通过改包装,完成变相涨价。现在联合利华公开涨价,不过是使日用品涨价由变相而公开化。可见很多企业对发改委的不涨价承诺实际上口惠而实不至,国家发改委以为得计,而消费者付出了代价。
  这一现实倒是提醒我们,大家不要沉迷在国家发改委的“约谈”中,以为政府管住了日用品价格;要真正止住CPI涨势,必须在发改委“约谈”之外另想切实可行的办法。该涨的价格不涨,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发改委限价,作为一种临时措施,可以理解,但还要看客观效果。如果企业表面应承不涨价,而实际上价格照涨不误,这样的“约谈”岂非自欺欺人?
  据专家说,中国此轮通货膨胀可能是长期的,短期不可能“自愈”,则有关部门治理通胀的措施不能满足于“约谈”这种临时性举措,而应着眼长远,治标更应治本。经济学家张维迎最近在媒体访谈中指出,国内通张的根源是过渡的刺激政策,也就是投资过猛、货币发行过多,结果就是物价、房价上涨。要治理通胀,也只能从宏观着手,收紧货币政策,降低市场流动性。
  为此,还应当控制房价,控制能源等上游产品价格,这些措施比“约谈”日用品企业更为关键,也更有效。能源等上游产品控制在国企手中,政府管制其价格,也是完全可行的。政府能否管住此类国企的涨价冲动,是有关部门有无诚意控制物价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