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别向普遍的迅速过渡(评论课日志)


    昨天给一年级同学上的新闻业务基础课,上下午两个课堂上,我都和同学们一起阅读、分析了一篇当日《新京报》上的评论《“剖腹自医”:不忍见以“祸”求“福”》。我希望使同学们在这样的阅读体验中对当下的新闻评论保持关注;也希望通过我的分析,向同学们传递我作为一个评论编辑和评论教员看一篇评论的专业眼光,从中体会到评论写作的一般规律。

  这篇评论在首段的叙事,非常简洁、有效率:

  53岁重庆农妇用菜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放出腹部积水自医,事发一周后,在有关领导的关注下,吴远碧被送到江北的重庆市中医院。(5月23日《重庆晨报》)

  然后,第二段的作用,才是我要着意阐发的:

  这条新闻最让人痛心的就是结尾处病人邻居的一句话:“如果这一次能根治这个病,吴远碧也算因祸得福。”这句话,让人心悸———这些年,这样的“因祸得福”是不是太多了点?什么“儿子为救母打劫,母亲获捐款治病”……这些撕裂人心的新闻,让人觉得,在弱势状态的人与“福”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他们获取“福”的路径,实在是太过于悲壮。

   我提醒同学们注意:在第二段,作者接通相关、相近的事实信息,迅速将第一段陈述的作为新闻的事实信息拓展到普遍的认识层面。这个过渡,干净有力,也耐人寻味。

  在刚刚结束的《新闻评论传播、思维和表达的特点》一讲中,我向同学们介绍了新闻评论在议题和传播节奏上受到新闻报道强烈支配的规律。然而,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对待认识对象的态度和原则其实很不相同:

新闻报道总是对那些在“个别性”上十分突出的事物特别敏感,即使不说“人咬狗才是新闻”吧,但无论中西,新闻报道总是特别喜欢那些具有特殊性、独异性的事物,而对与他们相关的普遍存在的事物比较淡漠。这与其说是新闻报道的运作规律,不如说是一种接受规律。它的背后可能是在注意力资源稀缺之下的人的本性。

  然而,新闻评论则不同。尽管它在议题上受制于新闻报道,也总是由那些特殊性的事物提起议题,但是,它的认识功能总是倾向于事物普遍性的一面,因为它总是要提出具有普遍性的判断,而一般不会停留于事物的特殊性一面。也就是说,它不会跟着新闻报道的倾向突出新闻事实特殊性的一面,相反,它要强调的正是那个因为“特殊”而获得报道的事物的“一般性”、“普遍性”的一面。这就需要通过引入、接通其他事实信息,来揭示出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并不那么“特殊”。

  实际上,强调事物的“普遍性”,往往是新闻评论对新闻事实的“评论价值”(即认识价值)的论证过程。

  所以,新闻评论一般总是从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个别事物开始,通过有效的过渡,进入到一般的认识层面。这篇评论就典型地反映了这样的思维和表达过程。

  且看它的第三段:

  其实,这就是时下某些底层百姓遇到困境获得救助的一般模式:媒体报道———领导重视———职能部门积极行动———问题得到解决———媒体再次报道事件解决过程,并得出“因祸得福”结论。

  你看,第三段仍然是一个“普遍化”的认识过程,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抽象”:从具体的事实中“抽象”出一种“模式”,即事物发展变化的某种规律性。而此时我们发现:这篇评论的对象并不是在第一段引述的那个新闻事件,而正是作者自己概括出的这种“模式”。

  正是从对这种“模式”的批评,作者用接下来的两段进一步过渡到对于普遍的社会救助机制的诉求。

  最后一段很有意思:

  两条鱼在干涸的河道上相互吐泡沫式的救助固然感人,但我相信,包括它们在内,所有的人不会乐于去看这样的感动,倒更宁愿看到它们都在清莹的水波中,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看了这一段,课堂上的同学们不觉得笑了——这是庄子《庄子•内篇•大宗师》“相濡以沫,不如相望于江湖”典故,作者有意制作的“白话版”描述,让知道这个典故的人莞尔一笑,让不知道这个典故的人也能看懂。

  这个典故用得好。从这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典故,我进一步阐释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不同的着眼点:“相濡以沫”,是一个充满情感性的情境,也是新闻媒体热衷于报道的人间真情,比如,媒体也曾经报道一个贫困家庭两个幼子都患了难治之病,在经济上只能救治一个,于是出现了在抓“生死阄”中哥哥“作弊,把生的机会留给弟弟的感人故事。但是,评论的认识,则不能停留在感人的道德层面,它诉求的,则一个更好的社会、更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哪怕没有感人的故事。所以,“不如相忘于江湖”这句听起来比较“冷”的话,才代表了评论的理性态度。

    昨天上午的课上,我还与同学们一起阅读并分析了班上同学王皎月在5月9日本学院学生媒体《新闻周报》上发表的一篇评论《是该中医内省的时候了》。一位一年级同学能够写出这样一篇具有一定专业性判断资源的评论,很不容易。在课堂教学之外,同学们在校园媒体中锻炼着自己的能力。这种实际的写作训练是课堂不能代替的。中午看到最近一期(5月23日)《新周》评论版头条评论,竟也是王皎月的——《大学不需要“综合实力排名”》,本来想在下午的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但在“新周网”上没有发现该文的电子版,没法直拉呈现在屏幕上,所以就放弃了。

   这里顺便向博友介绍“新周网”——我们学院学生媒体《新闻周报》的网站:http://newsweekly.ruc.edu.cn/homepage/node_218.htm

    此外还要顺便说到:昨天我的桌上,还有一份我们学校的另一家学生媒体《青年人大》创刊十五年的纪念刊,彩制封面,相当精美。我们新闻同学多年来也是这份由学校团委主办的校园媒体的骨干成员。这些校园媒体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一样,一代一代培养着新闻学子的实战能力。

 

 

:“剖腹自医”:不忍见以“祸”求“福”

《新京报》2011-5-24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5/24/content_234588.htm?div=-1

 

   53岁重庆农妇用菜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放出腹部积水自医,事发一周后,在有关领导的关注下,吴远碧被送到江北的重庆市中医院。(5月23日《重庆晨报》)

  这条新闻最让人痛心的就是结尾处病人邻居的一句话:“如果这一次能根治这个病,吴远碧也算因祸得福。”这句话,让人心悸———这些年,这样的“因祸得福”是不是太多了点?什么“儿子为救母打劫,母亲获捐款治病”……这些撕裂人心的新闻,让人觉得,在弱势状态的人与“福”之间的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他们获取“福”的路径,实在是太过于悲壮。

   其实,这就是时下某些底层百姓遇到困境获得救助的一般模式:媒体报道———领导重视———职能部门积极行动———问题得到解决———媒体再次报道事件解决过程,并得出“因祸得福”结论。

   这样的机制缺陷就在于官员和媒体都有自己的专门属性,不可能对多数常态的病痛与苦难全方位做出反应,里面有撞大运的成分。

   我们的社会应急救助机制,能否更便捷地直达最需要的人群?比如通过热线直接与民政救助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取得联系,得到他们从资金、政策咨询到具体求助的帮助,而无须撞大运式地去等待从天上降下的“福”或干脆以极端“祸”的方式,去求得所谓的“福”。

   两条鱼在干涸的河道上相互吐泡沫式的救助固然感人,但我相信,包括它们在内,所有的人不会乐于去看这样的感动,倒更宁愿看到它们都在清莹的水波中,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曾颖(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