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回到荆州老家,见到妹妹与妹夫时,只见往日见到我们回家一般是兴高采烈的她俩,却是透出一脸愁容。一问才知道,她们家里的大片绿油油的白菜、莴苣等疏菜,也因为菜价太贱,而准备不再拖到荆州去卖,直接打到地里做肥料算了,这就意味着,上半年的全部收成没有了。昨天刚从乡下回汉,读到《楚天都市报》4月30日上的两则有关疏菜的专题报道--“武汉疏菜价格调查”:一则是“13小时身价飙升80倍:一棵大白菜的奇异之旅”;另一则是“"卖低买贵"的蔬菜是一道严肃的考问,专家纷纷支招——如何变两头不讨好为两头都受益”。感谢几伴记者朋友的细心跟踪与成本核算,当然也有很专业的会计角度的收益测算。读后感触很深,故贴于此。我们可敬可爱的农民兄弟姐妹们,他终日口朝黄土背朝开地在田间劳作,难道他们辛勤劳动的价值,仅仅只是为了自己卖菜所获一点微不足道的收入?如果没有他们的疏菜供给,城市人的绿色食品的需求该如何满足?在很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城市里的需求,才形成了广大农民的供给。。。。。。市场上的疏菜完全是供大于求了吗?我觉得不尽然。那么,当前我国“大白菜”这种反常现象的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值得我们共同关注与思考。。。。。。
13小时身价飙升80倍一棵大白菜的奇异之旅
昨日下午5点,市民王女士在宗关菜场花费3.2元购买4斤大白菜后,皱了下眉。而就在短短13小时前,同样的菜被以1分钱一斤的低价,甩上货车。“一个大棚的菜,就卖100块钱。”昨日凌晨3:50,东西湖区菜农老王迎来当天第一个菜商,看着大白菜成批地被装上卡车,他高兴不起来。1个大棚约1亩地,产量1万斤,按100块卖,相当于1斤才卖1分钱。
而就是这1万斤大白菜,经过货主(收菜商)——大型批发市场——“大贩子”——“小贩子”等环节抵达市民餐桌后,身价却翻滚了80倍!
本报记者全程记录流通各个环节的提价幅度、原因以及经手人盈利,揭开大白菜身价飙升原因所在。
第一站:大白菜1分钱从菜地拉出
时间:29日凌晨3:50
地点:东西湖区走马岭农场
事件:大白菜1分钱从菜地拉出
算账:白送比自己卖菜亏得还少些
凌晨3点钟,很多人正在酣睡,东西湖区走马岭农场,已是一片繁忙。一辆辆轻卡驶上田埂,一些农户的大白菜被收走。“100块虽少,但烂在地里更难收拾。”农户老王,将一个大棚的大白菜全部卖给了白沙洲的刘老板(货主)。虽然价格很低,但为不影响接茬的黄豆、毛豆播撒,老王只能贱卖。
更离谱的是邻居罗四毛,在老王装车时,他正把地里剩下的1万斤菜,直接送给货主,只要求对方将地里收拾干净。
1年前,大白菜田间收购价还在5毛/斤左右,罗四毛靠种植10亩田,获得4万元收入。今年春节刚过,他就给白菜地铺上地膜搭上大棚,这样可以先于其他农户20天左右收割白菜。15个大棚和地膜共花去18750元。
罗的计划很好,每亩地的白菜产量约有1万斤,从栽种到收货施肥共需要花费550元,加上打农药的300元,在不计人力和大棚成本的情况下,白菜收购价只要在8.5分/斤以上就能保本。
愿望很快被打碎,由于白菜价跳水,他一直没能等到菜价超过1毛/斤,货主一般只肯给2分甚至1分。4月中旬,罗四毛坐不住了,他以350元/车的运输费和300元/车装卸费,雇下一辆货车和几名工人,亲自跑销售。“卖了13天,就亏了13天。”
他10亩大白菜分14天装14车,除最后1天赠送,由货主装车托运外,前13天罗四毛共花费8450元在人工和物流上,以9分/斤销售,共得货款8100元,不算种植成本就亏450元,而且天天都要在白沙洲熬到转钟。送给货主,他至少能少亏40元/亩的运费。
1分钱/斤收购,看起来货主们挺划算。但刘老板给记者算了笔账,首先他需要雇佣4个人收割,人工费400元,从走马岭开车到白沙洲全程40公里,油费要170元。算下来,他这个环节增加的成本,平均到1斤为5分7,再加上菜价,总计6分7/斤。
就这样,农户虽亏本,菜价进市场前已翻了5倍多。
第二站:1毛8/斤被“大贩子”拉走
时间:29日下午3点
地点:白沙洲农贸市场
事件:1毛8/斤被“大贩子”拉走
算账:货主商行合计赚了400元
昨日上午8时,记者跟随货主刘老板,从东西湖区走马岭出发,约1个小时后抵达白沙洲。旋即,整车大白菜被运送至市场某商行张老板处。
车刚刚停稳,张老板手下几名工人就开始将菜往车下搬,以20颗大白菜为一个单位,将其封装成包,每包重量在80斤左右。“不能包太多,卖不掉容易坏。”
虽然这些大白菜放在商行卖,但并不属于商行,仍旧属于刘老板。对张来说,每卖出一包,他会收取4元的包装和力支费作为商行收入。而卖菜收入,全归刘。
当工人们把大白菜包装好,已过去3个多小时。“买家多是大贩子(下级批发商)、食堂、餐馆等。”张老板说。下午3点,在皇经堂蔬菜市场做生意的老李来了,张赶紧迎上去。没有过多讨价还价,老李一次买了15包,总重1084斤,并支付140元菜钱和60元包装、力支费用。
稍加计算,老李拿菜的成本在1毛8分/斤以上,其中菜价为1毛2,其余成本6分。而对于刘老板来说,减去6分7的成本,利润在5分3,一车盈利530元。
问题在于,刘老板和农户一样,也不可能将整车大白菜全卖出。28日,他从中午一直到次日凌晨1点,记者看到他一车菜总共才卖出1/2,“这算好的。有一次菜都烂在车上了,我倒贴20块钱找人处理。”即使生意不好做,大白菜出白沙洲时成本还是涨到1毛8/斤,翻了1.6倍。
算算货主和商行的账本,若按一天卖掉5000斤计算,扣除人工、物流成本,刘老板盈利在270元左右。而张老板收入在250元,扣除档口租赁、水电、人工等费用,盈利100多元,两人合计约400元。
第三站:3毛一斤批发给“小贩子”
时间:29日下午4:30
地点:皇经堂蔬菜批发市场
事件:3毛一斤批发给“小贩子”
算账:“大贩子”盈利80元
出了白沙洲,老李要做的,是将大白菜分销给菜市场的“小贩子”,再由后者卖给市民。
下午4点半左右,老李的大白菜已经全部运到市场。对于1毛8/斤收购的菜,加上运输、经营费用,成本又开始上蹿。“车是我自己的,开过来油费、各种用车成本,再加上摊位租赁费、水电,划算到每天的成本在80元左右,相当于每斤成本加了7分钱。”老李告诉记者。
大白菜到他这儿,每斤的成本价已经涨到2毛5了。
很快,一个在宗关菜场做生意的商贩,看上了老李的菜。“20元一包卖不卖?”“不行,最低25。”“24吧。”老李没有再多说,直接将大白菜装到对方的三轮车上。
以24元一包计算,大白菜离开皇经堂蔬菜市场的价格,又变化成3毛/斤。
当大白菜告别老李,我们可以再为他算笔账,进货成本为200元,加上物流、经营成本80元,全部卖出后收款360元,他的盈利为80元。
第四站:王女士3.2元买走4斤大白菜
时间:29日下午5点
地点:宗关菜场
事件:王女士3.2元买走4斤大白菜
算账:“小贩子”盈利40元
昨日下午5点,记者追踪大白菜的最后一站,选择了距离皇经堂蔬菜批发市场4公里的宗关菜场。走完了上述多个流程,大白菜终于要见到真正的消费者。
市民王女士成为记者看到的第一位顾客,3.2元买了4斤,意味着从这里出货,菜价又涨了1.6倍。
那么“小贩子”又从中赚了多少钱呢?“我没有算这么细,多少能赚些,但肯定没有1.6倍这么多。”对方对记者大倒苦水,他告诉记者,他在菜场的摊位租赁费为480元/月,加上电费、卫生费等需要100元左右,因此“小贩子”每月固定成本在580元,每天的成本接近20元。
小贩以每斤3毛钱购进大白菜,扣除其增加的部分成本,以8毛钱的价格再次转手。若80斤全部卖出,则盈利约40元。这位小贩说,他们夫妻二人,每月起早贪黑卖菜,每月的总收入也只有2000多元钱。
而本文的主角,那棵大白菜,从农户老王到市民王女士那里,已从最初的1分上涨到8毛。
《楚天都市报》(本报记者陈珂 施鹏 实习生谢张娟)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10430/ctdsb1368920.html
附1:专家观点
减少“击鼓传花”成本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李崇光分析说,一方面燃油、路桥等运输成本涨价,另一方面销售终端各种进场费、摊位费等层层利益,导致市面上蔬菜价格坚挺。
在他看来,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和超市直接对接(直供),是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此环节主要靠政府和超市,通过信息化、集约化物流渠道分配,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发展信息化、集约化现代物流事业,是解决农产品价格上下游不均衡的关键所在。”华农经管学院教授易法海也持上述观点。他认为,流通环节占据目前农产品销售成本40%,“击鼓传花”式物流配送,使得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过程中层层加价,虽然每层经营者所获利润均不高,但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了目前菜农挥泪贱卖,市民抱怨吃不起菜的局面。“不要让物流费用贵在最后一公里。”易法海建议,掌握终端市场资源的商超平台,应建立起科学化配送渠道,将蔬菜直接从农民土地上收走,这才是直接让利市民和农民的核心。
附2:专家支招
“卖低买贵”的蔬菜是一道严肃的考问,专家纷纷支招——如何变两头不讨好为两头都受益
一端是产地收购价暴跌,不少菜农血本无归;另一端是零售价依然不菲,居民“菜篮子”并未明显减轻。近期部分蔬菜产销两地价格“冷热不一”让人倍感迷惑。如何去弊补缺,对症下药,走出“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怪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肃考问。
破解蔬菜价格怪圈的根本之道是什么?菜农、政府等相关各方该做些什么?本报记者昨日多头行动,采访了政府相关部门及农业领域的专家。
政府扶持:打造信息平台实现均衡供给+推蔬菜保险防“菜贱伤农”
生产环节:建立合作社增强菜农议价能力
流通环节:农产品流通经纪人要动起来+扩大公益性菜场让利百姓
配套环节:完善冷链体系延长蔬菜保鲜期+着力培育蔬菜深加工企业
(楚天都市报讯本报记者刘莉龙滢刘茜见习记者郭姗姗实习生林清容)
附3:新华时评
莫把“救急”当政绩
一些地区菜价暴跌、蔬菜滞销甚至烂在地里引起社会强烈关注,相关部门和政府为此密集推出救急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菜农的燃眉之急。但一些地方对此过于追捧,相关干部沾沾自喜的态度却令人担忧。救急,更多是一种被动的弥补,绝非值得渲染的政绩,对此不妨多一些冷静,多一些警醒。
救急措施,是治标而非治本;以救急为荣,更容易掩盖问题的症结。今年的菜价异常固然有一些专家所分析的“大小年”、燃油涨价等特殊原因,但社会普遍反映的农产品产销不对接、中间环节过多等深层次矛盾,喊了多年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此次大规模的事后补救渡过难关之后,这些深层问题是否会被再次忽略?
临时性的救急不可避免,但大规模救急频繁发生,体现的不是政绩而是“政疾”。回顾过去几轮农产品价格调控,一些地方热衷于事后工作的成绩宣扬,却不反思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下决心主动解决,反而常常是有意回避责任。价格波动也好,食品安全也罢,对种种反复出现的老问题,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总在问题发生后才有所作为,恰恰反映了日常工作的滞后,暴露了长期以来的被动和缺位。
实施产销对接、农超对接,降低流通环节成本,组织农民加入合作社等……这些维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平衡种植户和市民利益的根本办法,早已成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早该下决心解决的问题迟迟不作为,或进展缓慢,致使问题反复出现,群众利益反复受损,这种背景和注释下的救急,根本不值得沾沾自喜。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特别指出,要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就是强调政府工作要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提高长远性和有效性。期待有关部门早日建立长效机制,保护好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当救急举措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出现,那才是真正的政绩。
(新华社记者姜琳 李代祥)
附4:新闻链接
企业家购20万斤包菜转赠武昌区困难群众
我省嘉鱼县包菜滞销,武汉一名爱心企业家自掏10万元,从嘉鱼收购20万斤包菜,转赠武昌区困难群众。
前不久,嘉鱼一名菜农找到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寻求帮助。由吴天祥牵线搭桥,武汉一名企业家自愿掏出10万元,从嘉鱼潘家湾镇采购20万斤包菜。该企业家不愿透露姓名,且要求把购买的20万斤包菜,全部转赠给武昌区的困难群众。
昨日,在武昌江滩门口给困难户分发包菜的吴天祥称,该区民政部门,将在全区的13条街道、190多个社区,设立15个包菜分发点,将20万斤包菜全部分发到困难群众手中。
(记者舒均黄士峰)
http://ctdsb.cnhubei.com/HTML/ctdsb/20110430/ctdsb1368921.html
其他博文链接:欢迎关注:目录简编,助您浏览方便
百味会计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06450952_1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