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聚民散、聚敛亡国:孔孟儒学如何看待国有垄断企业


 
 
 
    近年来,在经济学领域“国进民退”的问题引起很多关注。有学者甚至戏言,国家养了那么多经济学家,就是为了捍卫市场经济,捍卫私营经济。给人感觉仿佛讨论“国进民退”问题,是经济学家的专利。然而诗人小郑发现,国进民退问题恰恰是儒学中的一大热点。儒学中关于此有大量论述。这恰恰也证明了儒学的先进性!
孟子最早提到过“垄断”问题。《孟子·公孙丑章句下》:“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根据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本人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对商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来他的思考也始终未离开商业与经济学,这也成就了孟子学说的深刻性。在这段话中,孟子追述了中国商业税的起源,开始于某个商人试图垄断市场上的利润,引起公愤,官府用征税的方法来惩罚他。
孟子所提到的垄断,更多的是私人垄断,这可以通过政府征税来化解。你垄断了,我就可以收你的税,最后你也赚不到多少钱。
然而如果是国家垄断,怎么办?
最早在《国语》中就记载了与此有关的一个教训。周厉王即位后喜欢聚敛,任用“兴利之臣”荣夷公,荣夷公封锁山泽,在资源行业实行国有垄断政策,富了国家穷了百姓。结果老百姓怨声载道,骂声一片。为此周厉王钳制言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百姓还是起来推翻了周厉王的统治。
这段故事也引起了历代儒者的警惕。
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大学》篇中引用前人名言:“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意思是这些搞国有垄断的聚敛之臣,看起来是为国家赚钱,就像中石油赚的钱都归国家,但他们还不如贪污腐败的臣子。贪污腐败影响个人形象,而聚敛之臣让国家形象大损。
由此,曾子认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当一个国家把钱都收归国库,国家越来越富时,国家的凝聚力反而会下降,老百姓会对国家不满。而当国家把钱散给老百姓时,老百姓会对国家心存感激。
此后,荀子也谈到这个问题,他指出“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
如果各位看得懂古文,大家会发现荀子这段话简直是在说当代。我们看当代,老百姓富了么?没有,可见当今中国不是王者之国。知识分子富了么?没有,可见当今中国也不是霸者之国。
那么,当官的富了没有?富了。显然当今中国称得上是“仅存之国”,仅仅能维持存在,但是聚敛来的钱,最后都要用在维稳上!一有风吹草动,国家就如临大敌,这样的国家前景堪忧!
到汉武帝时期,垄断聚敛政策终于发展到极致。汉武帝重用桑弘羊等聚敛之臣,将盐业、铁业、酒业等几个利润高的行业收归国有,同时逐步打击这些行业里的私营企业。最终实现所谓“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然而“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实在是个笑话。老百姓确实没加赋,但是却把社会中上层的有钱人搜刮干净了。类似今天,农民得到政府补贴,但中产阶级与大学毕业生却因为住房问题,而陷入困境。可见“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仅仅是拆东墙补西墙,实在是恶性循环!
在《盐铁论》中,儒士对汉武帝的垄断聚敛政策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认为是与民争利,请求废除国有垄断。然而从此之后,国有垄断却成为古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不过总体来说,儒者的批评依然起到了相应的平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