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尽责 追求卓越


忠诚尽责   追求卓越

——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周易达

 

周易达,男,1962年生,汉族,大学本科毕业。

1981年8月毕业于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并被分配到云南省湾甸农场子弟学校教书;1985年考入云南教育学院数学系计算机科学专业,1987年7月毕业后回到原单位工作;1990年8月调入昌宁县卡斯糖厂,从事计算机技术应用的开发、维护和培训工作;1993年9月调入人行保山地区中心支行科技科, 1999年-2001年,被人行成都分行派往拉萨中心支行跨世纪援藏;2001-2003年回到人民银行保山中心支行科技工作,从事计算机安全管理;2003至今,担任保山银监分局统计信息科科长30年来,他不管是在学校、在工厂或是在金融系统工作,都始终以讲政治、讲党性为原则,把工作放在第一位,获得上级部门和群众的称赞和肯定。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并于1996年获得省劳动模范的称号。在技术上,他不断钻研,开发过多套应用程序,先后获得保山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国家金融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所在部门的信息化作出杰出的贡献。在现在的工作岗位上,他不但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还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参与经济研究的课题。他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内外刊物发表,参与的调研分析课题多次被国务院办公厅、省委和省政府批示进而采用,提出的建议、方案多次被省局采用推广。他平均每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35篇,已经完成地方政府调研课题两篇,曾获云南银监局青年论坛二等奖、优秀信息员、先进工作者、健康职工等称号。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绩突出。

第一,他把学习融入到生命中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他把学习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把学习融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用结合,活学活用;第二种是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学活结合,自得其乐;第三种是把学习融入到生命中,在生命中学习,在学习中生命,学命结合,其乐无穷。他就是这样一个把生命和学习融为一体的人。他不仅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特别是党的历史、发展和建设理论,而且还刻苦钻研业务,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常用“业精于勤荒于嘻,行成于思毁于随”鞭策自己。保山分局成立前,长年的基层工作和突出表现就已经让他成为省内人行系统小有名气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他设计的应用程序,先后在云南、西藏两省区推广,数量达到5套之多;在援藏期间,使西藏人行系统首次摆脱了国库业务手工做账的历史;作为网络维护、硬件维修的骨干,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他得到了同事的认可和尊重,云南科技人员就曾为其写过一个对联,上联是“软件不软开发维护并举”,下联是“硬件也硬维修保养齐抓”,横批是“软硬兼施”。保山分局成立后,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岗位,他通过艰苦的学习和实践,已经通过了“三大模块”的初级考试;掌握了运用“四单制度”提高统计质量的技巧;掌握了监管统计、统计分析、风险分析、调研分析等业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掌握了科技信息管理、规划、服务、安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监管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监管流程、操作方法、数据挖掘、模型分析等非现场监管技能;摄像、摄影、视频编辑等辅助办公技巧。

第二,他把知识运用到工作中。

在党务方面。他坚持开展每月一次的支部活动,引导大家学习讨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人生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党务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党性强,作风正,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古迹参观谈感想、政治学习表观点、榜样学习找差距等形式,不断净化同志们的思想灵魂,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爱党忠党和战斗堡垒作用。

在原则方面。参加工作的30年来,他始终坚持原则,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让步。一次,为了充分运用旧计算机,他计划把换下来的机器调整为外网使用,新机器用于内网。个别同事嫌麻烦,想得过且过,等旧机器坏了又说。他劝说无效,只好请分管领导出面解决。但这几个同事仍然坚持不换,反而批评他古板,小题大做。可他认为细微处方见态度,原则问题不能让步。被逼无奈下,只好采取封闭这几个员工外网IP地址措施,最终迫使其让步,保证了新机器用于业务上。事后,他组织科室员工对这次“换机事件”进行讨论,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要求他们以后遇事要坚持原则,逐步养成“复命”习惯,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在管理方面。在他的带领下,他总结的“忠恕、紧跟、创新、兼顾”基层工作八字原则,成了统计信息科的工作主线,他十分注重培养员工的“责任和效率”意识,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正如他常引用的“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一样,他引导科室员工,把认真做事的精神发扬到用心做事的境界,把只求做对的思想提升到一定做好的责任。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保山分局的工作精神之一,标示在走道文化栏上。他在科室中树立了勇于改革创新,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问题的团队精神,塑造了忠诚尽责的监管统计工作灵魂。

在分析方面。他把数学知识、统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在一起,不断提升数据的完整性和预测的准确性。一有时间,就会带领新同志看报表读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探索银行数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模型,通过GDP增长与银行贷款的相关模型,他发现了“异地贷款推算法”,弥补了非现场监管报表中没有异地贷款统计表的不足,他总结的“监管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省局的高度赞扬,这些方法和技术被推广到全省。分局成立后,他参与撰写的各种调研信息达30余篇,先后有8篇分别被两办、省委、省政府、银监会、银监局等部门采用,如针对边境赌场利用POS机特有的资金划转功能发展赌业的形式,参与对边境赌场利用POS机赌博进行的专题调研,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做出重要批示,引发了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边境一带的禁赌风暴,防止了资金大量外流,维护了国家财产的安全;又如针对2004年国家出台严禁私自到境外伐木的政策,立即深入边境地带就边境木材贷款问题进行调研并做出风险提示,此举直接和间接为各银行金融机构挽回贷款损失1.3亿多元;如针对云南面向南亚,区域性金融机构就如何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问题,2007年完成的《保山打造中国走向南亚第一市的金融支持研究》,为搭建孟中印缅金融往来服务平台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积极协助云师大区域及经济研究所完成了《云南面向南亚开放,保山先行一步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课题的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工作,为该课题成功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培训方面。分局成立后,曾走上省局、保山、大理分局讲台,内容涵盖统计、分析、调研、科技、安全、管理等许多方面。“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出台后,他积极参与学习解读队伍,利用互联网技术,分享国内外专家的解读成果,并将其化为自己特有的语言,结合银行贷款风险点,制作PPT讲稿,分别到分局、邮储银行保山分行、建设银行保山分行讲解,同时该讲稿还被省局的《银行监管》采用,被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广泛引用,他不仅与大家分享知识经验,而且还与大家交流心灵境界,一方面传授了方法技巧,另方面提升了思想境界,正如他在讲稿后面摘录《大学》章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一样,他总是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极尽全力,用心之致。

在监管方面。他总是能够根据银行监管实际需要,设计更适合的报表指标体系,为监管工作提供方便快捷的监管依据。如2010年初,根据刘明康主席的形势报告分析和分局领导的要求,设计了政府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水电行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公路贷款、涉农贷款等六大风险监测统计表,与后面银监会出台的一系列统计表十分吻合,如政府平台贷款的风险监测。其中,保山分局根据《房地产贷款风险监测统计表》开展的现场检查,查出了工行保山分行的违规行为,并予以处罚;根据《水电行业贷款风险监测统计表》,查出了优质客户超额授信等问题,建立了主办行制度,从而有效遏制了企业膨胀投资心里,有效防范了贷款风险,有效避免了恶性竞争。如根据分局要求,监管科室分别建立了监管问题台账,他就根据问题台账的特点,运用计算机技术,巧妙的进行了监管问题统计分析,引起了省局监管一二处及其分管领导的注意,并派专业人员前来调查了解,当专业人员请求介绍时,他说,“简单的招式,用到极致就是绝招,在监管问题统计分析过程中,其实就是个小技巧,就是一个怎样把文字转换成数字的问题。”听者若有所悟……最后,他与大家分享了他设计的模板,展示转换公式,并建议,如果推广的话,最好是改写成计算机应用程序。

第三,他把服务融入到人民中。

在家乡饮水方面,他的家乡是一个温凉山区,,本来山青水秀,但大跃进后,逐步形成了山枯水尽的在地步。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基本解决了粮食问题,但人畜饮水极度困难,村民要吃水,每天要用半天的功夫去担水,而在枯水季节中,跑了很远还找不到一担水,水已经是村民脱贫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6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深入调查研究,写成一份8000多字的吃水报告,得到有关部门11000多元的资金支持,在施甸县铜厂社修建了一个能供几百人饮水的蓄水井,有效的解决了铜厂社的人畜饮用水问题。但是,难以支撑十里八乡的几千名村民都来担水的状况。1997年,他又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解决雷打树村和陡坡村的整体饮水计划,设想“逐年集资,架设自来水管,一步到位”的方案。2000年,由退休工人吴子玉首先在铜厂社发动群众自筹资金,按方案实施,终于实现了“人在家中坐,水从管子来”的梦想,轰动整个山村。2001年,杨善洲老书记筹得20万元,加上其他社的自筹资金,终于完全实现了整个山寨的自来水计划,从此一连山的群众再也不用钩担挑水了。

在扶贫建房方面。他的一个发小,因为种种原因,仍然处在贫困之中,一家三口还住在不足12平方米的房子中,儿子已经到了结婚年龄,但没有房子,谁会嫁呢?可是,盖房子又谈何容易!这个发小仅有3万多元钱,盖什么房子都困难……为了探索农村自建房的新型模式,同时也为了报答家乡,支援他的发小,他不但在资金上给予资助,而且,还主动学习了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和一般方法,学习了计算机房屋结构设计系统,结合农村特点,自主设计了房屋平面图和结构图,承担了进料、施工、监督、验收等繁琐事务,半年后,一栋两层共138.36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子及其附属工程全部建起来了,造价仅682.74/平方米。功能设计上完全符合农村需要,可供一家三代人居住,并且内带厨房、太阳能、卫生间等设施,达到城镇住房标准,现在这栋房子已经成为全村的榜样房。这栋民居的设计和成功建造不仅找到了一条农村居民自建房的新路子,也对口帮助了一户三口之家,使他们能够走向一个光明美好的明天,在村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