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风云(三) 1-57 当上“造反总司令”的王洪文


 

         北京风云()

 

      “四人帮”受审 邓小平复出

 

                        王先金 编著

 

          第一篇  “四人帮”法庭受审

                 “红女皇”悬梁自尽

 

 

附录:当上“造反总司令”的王洪文

 

战争的乐趣是指挥者的乐趣,而不是战士的乐趣。这是他今天才领会到的。

此刻,王洪文正在上海高干俱乐部冬泳馆里游泳。游了几个来回便水淋淋地爬上岸,往池边的一排座位走去,一边走一边欣赏着自己结实的身体。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在三十一岁这个年龄一下大立起来。他1935年出生在东北,后来参了军,又上了朝鲜战场,抗美援朝回来在上海工厂里混了多年,不过是保卫科的一个小干事。现在,他成了上海最大的造反派组织“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总司令,统率着几十万造反大军。“一月风暴”,全上海的革命造反派夺了上海市委的权,上海的一半天下在他王洪文手中。到了今天,他才真正发现自己的了不起,这个发现是从里到外的重新发现。他发现自己长得十分挺拔帅气,肩很宽,身材很匀称,面目端正,有工人领袖的仪表,有总司令的相貌。往日披着件厚棉大衣在国棉十七厂狭窄乱糟糟的空间里转来转去时,他似乎从来没有端端正正站直过,也从来没有端端正正坐好过。他总在寒风与蒸汽难解难分的工厂里挪来挪去,别人看不清他的面貌,他也看不清自己的面貌。那时他像一条灰毛狗,没个正经模样。现在他穿着拖鞋走在游泳池边,觉得自己走出了一股劲头。那是整个身体上下直落的劲头,是每一步都把膝盖弹直的很帅的劲头,也是每一步都震动着胸脯的肌肉、抖落着身上的水珠的劲头。他有一个标准的强健的男人体格。

游泳池边放着几张白色的圆桌,几十把白色的木质躺椅,他落座了。这个地方他过去从未听说过,更不曾来过,那是原来上海市的市委书记、市长们享受的地方,也是中央高级首长住在上海时消遣的地方。现在他们夺了权,理所当然地夺取了一切。他今天就领着一群造反派小兄弟到这里来庆祝前不久取得的“一月风暴”的大胜利。虽然他是从小穷大的,直到文化大革命前也一直在工厂穿着工作服拿着饭盒混日子,现在一步登天掌握了大半个上海的权力,他没有头昏脑涨飘飘然。当他们决定今天来这个高级场所聚会时,他照例是裹着一件灰蓝色的旧棉大衣,他才不像簇拥着他的小兄弟那样没见过世面地张大嘴东张西望,他没那么多好奇,没那么多惊讶,昨天没有的,今天就有了。他大大方方处之泰然地吩咐着这里的管理人员,好像他从来就是经常光顾的重要首长。

半年前,他还缩在纺织厂车间的某个角落里和人们说着一些最闲的话,像个混世的油子。今天,他斜躺在木椅中,双肘放在扶手上,拳头撑着脸颊,一下就进入了深思熟虑政治战略的总司令角色。看着那群小兄弟们乱哄哄地在游泳池中嬉闹,他露出一丝领袖的宽容的讽刺的微笑。这一二十个人大都不会游泳,站在游泳池的浅水区,一边说笑着一边在齐胸的水中搓开了澡。整个游泳馆再没有其他人,拱形的馆顶像天空一样宽大,明亮的灯光照着游泳池四边空旷的场地,也照着大半个水面平静的游泳池。两三个服务员在门口安安静静地束手而立,等待他们的召唤。

他打开放在一边的书包,从里边拿出几本《红楼梦》的连环画,跷起二郎腿很悠闲自在地看了起来。他是听张春桥说,毛主席提倡大家看《红楼梦》,了解阶级斗争。他嫌字书太难读,便让手下找了这套小人书,一本本看着,似乎也悟出点道理来。他是聪明人,聪明人不需要多读书。听到三言两语便明白大概。起码他知道,历史上有名的刘邦和项羽就不是读书人,没什么文化却管着天下。他知道有一首唐诗的最后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当然,不读书的人可以运用读书人的知识,只要会动脑筋就可以了。张春桥曾对他讲,列宁说的,“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组织成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这句话他一听就明白了,上海的工人阶级造反派现在就组成了统治阶级,掌握了政权。这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关键在于组织。

游泳池中的一群人看见王洪文上岸了,也都成群结伙地爬了上来。他们一生二熟地学会了气派,招手让侍立的服务员把浴巾拿过来。一人一条浴巾,铺在像小船一样弧度弯弯的椅子上,便水淋淋地坐下了。随后看着王洪文手中的小人书,说起打趣的话来。有的叫他王洪文,有的叫他洪文,有的戏谑地叫他王总司令,有的就叫他司令。有的说:“大革命,你还有时间看小人书?”有的说:“你还看什么《红楼梦》,那都是四旧。”王洪文不急不恼地笑笑:“主席提倡看的。”仍旧坐在那里一页一页看着。没有他这个中心人物的参与,大伙儿说笑的兴致就少了一半,于是,人们就在他周围团聚着,有意无意地败坏着他看书的气氛。几个人将水淋淋的脚歪七斜八地放到王洪文架着胳膊的圆桌上,七八条腿脚上的水湿了一桌子。王洪文瞄了一眼,拿起桌上的几本《红楼梦》连环画,塞到椅背上挂着的书包里,继续闹中取静地看着手中的小人书。

他注意到远远安静侍立的几个年轻秀气的女服务员都用恭顺而冷淡的目光打量着自己身边这群弟兄们,他们纷纷将脚架到了一张张桌子上,互相说着一些低俗的笑话。一个身体白瘦的小伙子是轮胎厂的造反派头目,腿跷得太高,一不小心坐翻了椅子,水淋淋地摔到地上。一片哄笑及七手八脚的嘈乱,引得几个女服务员相互交换着目光,露出一丝讥讽的笑意。王洪文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但对身边这群兄弟们的嬉闹并不以为意。他听凭这群人说笑耍闹,也听凭他们不断地和自己打趣。多少年在工厂的厮混,使他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工人领袖。你一定要喜欢泡在弟兄们当中,你要习惯他们对你打趣,要不嗔不恼。大家越是对你打趣,就越说明你有凝聚力。你不打闹,却要听得下别人的打闹。你不说废话,却要习惯听别人的废话。你不醉酒,却要习惯他们在你身边醉酒。你不胡说八道,却要习惯他们在你身边胡说八道。你不乱来,却要习惯他们乱来。你要泡在这些人当中,你要让所有的人都愿意和你泡,让他们一离开你就泡得没趣,泡得没神,泡得没劲,天天想着和你泡,你就可成为他们的首领了。

平常听凭这些人泡你,到了关键时刻,你该发令就要发令,该严厉就要严厉,该说一不二就要说一不二。这半年的革命造反使他尤其悟到了要成为工人领袖,第一要勇敢,胆大包天,敢说敢做,要天下第一胆;第二是足智多谋,遇事拿得出主意;第三就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不开空头支票;第四就是一个“严”字,该严厉的时候,就要军法不饶人;最后一条,就是和大伙儿同甘共苦。

今天这个泡,也就是同甘共苦的意思。

他津津有味地一页一页看着《红楼梦》的小人书,周围的造反派兄弟们都还是冲他说着话。有人说:“王洪文,我看中央以后肯定会把你调到北京去。”很多人纷纷附和着。王洪文一边看书一边回了一句:“我不去。”一群人又纷纷说:“中央调你,你能不去吗?”王洪文说:“不去,就是不去。”又有人说:“毛主席要让你去呢?”王洪文又翻了一页书:“起码五年之内我不会离开上海。”这时,有个叫阿大的人靠在椅背上说:“司令,该给我们搞点吃的了,慰劳慰劳兄弟们的肚子。”王洪文眼睛没有离开小人书,抬手挥了一下:“去让服务员安排。”阿大接着问:“搞点什么?”王洪文似乎很疑惑地看了他一眼:“这个还要问我?想搞什么就搞什么。”阿大招手让两个年轻的女服务员过来,做了一番吩咐。

没多一会儿,葡萄酒、白酒、香肠、松花蛋、牛肉干、红烧肘子和面包等食品就摆满了两个桌子。一群人穿着游泳裤赤裸着上半身就倒开了酒,举起了杯叮叮当当碰起来。王洪文拿了块面包夹了根香肠,把两只脚很舒服地放在一张空椅子上,一边吃一边继续看小人书。人们三番五次地敬酒,他都说:“你们先喝。”一拨儿人一边喝一边问:“今天允许我们醉吗?”他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你们看着办。”就有人一边碰着杯一边挥着手说道:“王洪文说过了,半夜还要去看黄浦江几个码头,今天都不许醉。”

当周围一群人叮叮当当划拳碰杯时,王洪文泡在这种气氛中一页一页看着《红楼梦》连环画,觉得十分惬意。经过几个月的磨炼,他已经在上海的工人造反派中树立起了权威,他现在能够比较得心应手地控制这支队伍了。一个大上海,现在多多少少要按他的意思办事,他跺跺脚,黄浦滩头也能抖三抖。他偶尔也略抬目光打量一下眼前呼风唤雨般碰杯吃喝的人群,虽然他在这里一言不发,但他是他们的中心,是这群人的主心骨。如果他起身离开,这群人吃喝的气势立刻就会塌掉。想到自己现在坐在中央首长们休闲的地方,掌管着半个大上海的权力,他就不能不想到这里的奥秘。

眼前的这群人曾经和自己平起平坐,只是在某一天发生的事情使得他和他们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使他王洪文终于成了影响全中国的人物。

他永远不会忘记两个月前的事情。11月6日,上海一些工厂的造反派头头集中到首都红卫兵第三司令部驻沪联络站,召开上海工厂串联交流经验会。在这个会上,决定成立上海工人造反派的全市性组织,最初提出的名字是“上海工人造反司令部”。后来有人提出加上“革命”二字,成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司令部”。最后,是他王洪文提出再加一个“总”字,成为“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他的提议获得了热烈掌声,一致通过。从这天开始,他在相互还都不大熟悉的各工厂的造反派头头中露出一点头角。既然成立总司令部,就要选举领导。王洪文又提出一个建议:“今天出席会议的全部造反派组织理应是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发起单位,我们总司令部的核心组成员就应该从这些发起单位产生。”他的提议又获得一致通过。往下如何选举核心组成员,王洪文的提议更是合情合理的:“今天是我们头一次串联,大多数人是头一次见面,相互都不了解,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先做一个自我介绍,报一下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在单位的职务,这样便于选举。”这个提议自然又获得一致通过。当大家顺序自我介绍时,绝大多数造反派头头都是非党团员,普通工人。而王洪文自报的则是贫下中农出身,复员转业军人,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工作职务保卫科干部。这使他在会上获得了显著的优势。结果他不但进入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核心组,还当上了总司令。

那其实是只有十七个单位造反派头头参加的一个并不整肃的会议,会议完全是被几个北京红卫兵策划串联起来的。当时屋子里乱糟糟地就把会开了,他也没有想到事情的发展会如此重大。他只是根据一个多年来都在不断重复的旋律行动,那就是在政治上要想尽办法多争得一点发言及表现的机会。在那天的串联会上,他本能地希望尽可能多地将自己露出来,没想到,两个月过去了,他居然成了影响整个上海乃至中国的风云人物。如果那天自己没有得到消息,没有去参加这个会议,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自己很有运。

七红八绿的一顿吃喝在游泳池边进行完了。在一片杯盘狼藉中,有人问:“司令,还有什么节目?”王洪文将小人书收到书包里,站起身说道:“冲澡,穿衣服,看电影。”当他们冲完澡穿上衣服在俱乐部的小放映厅坐下时,放映的电影是王洪文最爱看的《护士日记》。这部由电影明星王丹凤主演的片子曾经让他痴迷不已,当银幕上出现“护士日记”的片名时,大伙儿都嘻嘻哈哈地叹气道:“老电影了,看过的。”王洪文不理睬众人的吵嚷,左手抱着右肘,右手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看着王丹凤演的女护士。银幕上的形象让他有过很多梦想,现在,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后,再看这个高不可攀的梦想就有了新的眼光。周围的人在抽烟,在说话,在打哈欠,在瞌睡,在进进出出地走动。他却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电影演完了,放映厅里柔和的灯光亮起来之后,一群人中除了两三个一直与王洪文坚持着看下来,其他人都散漫在各个角落,有的在呼噜噜地带着酒意酣睡,有的在抽烟说话。王洪文依然手托着下巴一动不动地凝视着黯然的银幕。过了好一会儿,有人问:“司令,该干什么了?”王洪文问:“几点了?”有人回答:“快半夜十二点了。”王洪文便挥了一下手:“出发。通知码头,我们马上就到,准备好船。”一伙儿人立刻行动起来,歪在椅子上酣睡的人被推醒,揉着惺忪的睡眼,抖擞着精神跟着出发了。

几辆小轿车、小吉普高速驰过上海市的街道,两边的高楼大厦像悬崖绝壁一样掠过着,旋转着,一条条灯火阑珊的马路被这些车辆切断着,分割着,没多会儿就到了码头。一艘快艇亮着灯光在黄浦江的波涛中轻微颠簸着。他们上了快艇,快艇射出探照灯光开动了,很快来到黄浦江中。冬日的黄浦江面十分寒冷,王洪文站在船头,不愿下船舱。他迎着凛冽的风看着船头劈开的白浪像大鸟的翅膀一样向后飞去。岸边的大小码头和林立的高楼大厦都有稠稠稀稀的灯火点缀着,天空一派清冷。王洪文问:“二十路人马都准时出发了吗?”旁边有人回答:“都准时出发了。”王洪文没有吭气。上海“一月风暴”大夺权后,虽然有来自北京的声势浩大的舆论支持,整个上海却在到处溃乱着,瘫痪着,被推翻的上海市委的影响还在许多地方盘踞着。很多工厂停工;港口、码头、火车站也有很多地方陷入瘫痪;自来水、供电、钢铁厂、造船厂的生产及秩序也岌岌可危。要整个地控制上海的局势,还有很多硬仗要打。今天晚上,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调集了二十万人马,同时开往几十个保守势力的黑据点。天一亮便同时采取行动,要将那里的保守势力击溃,一举将领导权夺过来,恢复那里的生产交通秩序。

王洪文对指挥这样的行动充满了战斗情绪。如果说十几年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作为普通战士没有尝到任何战争的趣味,今天作为总司令,他则体会到战争的乐趣了。战争的乐趣是指挥者的乐趣,而不是战士的乐趣。这是他今天才领会到的。今天晚上,他将在水上及陆上巡查整个作战形势,他要用强攻的方法解决问题。无产阶级专政就是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当快艇射着探照灯光劈开黑暗破浪前进时,他觉出了自己的势力和锐气。他甚至觉得这探照灯就是他撕破旧秩序的刺刀。

旁边有人向他汇报:“崇明岛上的农场基本上全瘫痪了。”他说:“一样组织人去解决。”上海人都知道长江上的崇明岛是上海的郊县之一,也叫崇明县,那里有十多万农场工人。旁边又有人说:“崇明岛的政策问题比较复杂。现在绝大多数农场工人都造反回了上海市,那里没什么人了,你去人解决什么,帮着种地?”王洪文在黑暗中沉思了一会儿,说道:“组织一个调查团去崇明岛调查一下。北京的红卫兵不是还有一些人留在上海没走,请他们也一起参加,他们的政策性强。把情况调查清楚了,我们再决定对策。还有其他问题吗?”“没有了。”刚才提问的人回答。 王洪文转眼看了看,从一个正在抽烟的人手里拿过抽了半截的香烟,放到嘴边狠狠抽了两口,然后眯着眼看着前方的黑暗说道:“上海的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一定要把全部大权都夺过来。”说着,他把红亮的烟头狠狠地往黑暗的江中掷去。

不久,王洪文当上了接班人,到了北京,待遇马上“鸟枪”换“炮”。钓鱼台16号楼原是中央文革小组的办公地点,全面修缮后,让给王洪文一个人住,在八大处还给他新建了一座高级别墅。还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工作和服务班子,先后配备四名秘书,还有专门的保健医生和护士。8341部队派出警卫人员,一级保卫,外出时中央警卫局还要派一名科长跟随。王洪文在上海陪某国元首打羽毛球上了瘾,北京也专门设置了一个羽毛球馆。              (资料来源:中华网)

 

 

 

 

                        参阅资料

 

    1.《大雪压青松“文革”中的陈毅》杜易/ 《作家文摘》1997.5.16

        原载杜易著《大雪压青松“文革”中的陈毅》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1月出版                                 (1999.01.20)

    2.《“童怀周”的故事》王 /文《文摘旬刊》1999.4.16

        原载《中华儿女》1999.3                               (1999.04.25)

    3.《谁向康生开第一“枪”的》林青山/文《作家文摘》1999.4.27

        原载《炎黄春秋》1999年第4                          (1999.05.02)

    4.《江青最后的日子》 《作家文摘》1999.9.28

        原载《广州日报》1999.9.11                            (1999.10.03)

    5.《不杀江青有缘由》 《文摘周报》1999.11.22

        原载《武汉石油报》1999.10.23                         (1999.11.23)

6.《昔日红都女皇 今日自杀身亡》《现代革命史资料》剪报(02)(2000.03.07)

    7.《康生临终前的“出卖”》刘亚勇/文《作家文摘》2000.3.21

        原载《广州日报》2000.2.26                            (2000.03.23)

    8.《谭震林在文革中给林彪的信》 原载《记者文学》

        原载《现代革命史资料》剪报(02)                       (2000.03.14)

    9.《毛泽东与江青:分道扬镳》 《都市时报》2000.5.14

        原载《毛泽东生活档案》上、中、下三卷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编著                             (2000.05.20)

    10.《关于“吴忠有忠”的访谈》董保存/文《文摘旬刊》2000.6.30

        原载《人物》2000.6                                   (2000.10.04)

    11.《粉碎“四人帮”关键时刻李先念穿针引线》 《文摘旬刊》2001.2.2

        原载《党史博览》2000.12 汪文风口述 凡、刘东平整理 (2001.05.31)

    12.《隔离审查期间的“四人帮”主要成员》 《文摘周报》2000.12.25

        原载《党史博览》2000年第12 汪文风口述 凡、刘东平整理

                                                             (2001.05.04)

    13.《毛泽东逝世时一张神秘的照片》顾保孜/文《文摘周刊》2000.11.28

        原载《文学故事报》2000.11.2                          (2001.05.26)

    14.《粉碎“四人帮”关键时刻李先念穿针引线》史锋锐/文《文摘旬刊》2001.2.2

        原载《今日名流》2001.1                               (2001.05.31)

    15.《隔离审查期间的“四人帮”主要成员》 《文摘旬刊》2001.2.916

        原载《党史博览》2000.12 汪文风口述 凡、刘东平整理 (2001.05.31)

    16.《看押女兵的江青》左明星/文《文摘周报》2001.5.21

        原载《南方周末》2001.5.10                            (2001.07.11)

    17.《将“四人帮”押解秦城实录》武健华/文《文摘旬刊》2002.4.5

        原载《世纪》2002.3                                   (2002.04.17)

    18.《江青是怎样挤进政治局的》杨银禄/文《文摘旬刊》2002.8.30

        原载《各界》2002.8                                   (2002.09.05)

    19.《最早报道“四人帮”垮台的外国报纸》 《作家文摘》2002.10.29

        原载《中国历史秘闻轶事》(上、下)张壮年、张颖震编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8 出版                        (2002.11.02)

    20.《女人看重毛泽东》齐 /编著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3出版 (2002.11.29)

    21.《亲身参与逮捕“四人帮”》 《作家文摘》2003.2.11

        原载《中央警卫局原副局长邬吉成回忆录红色警卫》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1出版                         (2003.02.14)

    22.《谭震林的绰号为什么叫“谭老板”》 《文摘旬刊》2003.4.11

        原载《世界军事》2003.4                               (2003.04.23)

    23.《我所亲历的“天安门事件”及其他》 《文摘旬刊》2003.5.16

        原载《中华儿女》2003.4 吴德口述 李维赛整理           (2003.06.07)

    24.《吴德回忆:1976年国庆节前后》 《作家文摘》2003.6.24

        原载《中化儿女》2003年第4 吴德口述 李维赛整理      (2003.06.29)

    25.《谭震林说:我哪一天反对过毛主席?!》陈虹/ 《作家文摘》2003.8.12

        原载《百年潮》2003年第6                            (2003.08.16)

    26.《杜修贤为毛泽东拍下最后的照片》朱琴/文《文摘周报》2003.8.25

        原载《传记文学》2003.8                               (2003.08.23)

    27.《王洪文发迹之后》余广人/ 《文摘旬刊》2003.12.5

        原载《纵横》2003.11                                  (2003.12.13)

    28.《乔冠华被“四人帮”内定“副总理”之后》 《文摘周报》2004.1.19

        原载《毛泽东亲点的八大将军省委书记》项 /编著       (2004.01.17)

    29.《听谷牧谈亲历的几件大事》张根生/文《作家文摘》2004.2.3

        原载《炎黄春秋》2004年第1                          (2004.02.13)

    30.1976年天安门事件经过》 《文摘周报》2004.3.1

        原载《百年潮》2004年第2 引自

            《吴德口述:十年风雨往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 (2004.02.28)

    31.《“四人帮”就擒后的上海市委》鲁 人、张 /文《文摘旬刊》2004.2.27

        原载《炎黄春秋》2004.2                               (2004.03.04)

    32.《张颖谈乔冠华在文革后期》张颖/著《文摘周报》2004.6.21

        原载《故友二人行怀念龚澎并忆乔冠华》《百年潮》2004年第6期刊载

                                                             (2004.06.18)

    33.《江青在拘押期间》汪文风/文《作家文摘》2004.6.18

        原载《从“童怀周”到审江青》汪文风/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1出版                         (2004.06.20)

    34.《姚文元“成长”三步曲》夏国胜/文《文摘旬刊》2004.6.4

        原载《党史文苑》2004.5                               (2004.07.19)

    35.《听华国锋谈粉碎“四人帮”》张根生/著《作家文摘》2004.7.16

        原载《中国农村改革六十年回顾》

            海天出版社2004.3 出版                            (2004.07.20)

    36.《江青与吕后玉玺》王兆麟/文《文摘旬刊》2004.7.23

        原载《炎黄春秋》2004.7                               (2004.07.31)

    37.《江青“三次摄影展”的破灭之路》顾保孜/文《文摘周报》2004.4.26

        原载《今晚报》                                       (2004.08.11)

    38.《周恩来与“二月逆流”》南 /文《文摘旬刊》2004.8.20

        原载《各界》2004.7                                   (2004.08.25)

    39.《吴德口述:“四人帮”被解决的高层内幕》 《作家文摘》2004.4.2

        原载《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2   (2004.09.08)

    40.《短命的“上海人民公社”》舒 /文《作家文摘》2004.4.2

        原载《党史博览》2004年第1                          (2004.09.09)

    41.《京城24年前绝密之行》钱勤发/文《作家文摘》2004.10.19

        原载《新民晚报》2004.10.10                           (2004.10.22)

    42.《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19151976》贾思楠/

            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6 出版                        (2004.11.15)

    43.《张春桥患癌症病亡》《春城晚报》2005.5.11             (2005.05.11)

    44.《张春桥是怎样引起毛泽东注意的》叶永烈/文《文摘周报》2005.5.30

        原载《江南时报》2005.5.21                            (2005.10.06)

    45.《康生是怎样逐渐赢得毛泽东信任的?》霞飞/文《文摘周报》2005.10.28

        原载《党史纵览》2005年第10                         (2005.10.30)

    46.《女飞行员与共和国领袖们的秘密飞行》 《文摘旬刊》2005.11.4

        原载《老年生活报》2005.10.19                         (2005.11.11)

    47.《江青在钓鱼台住时的一些情况》杨银禄/文《文摘旬刊》2005.11.25

        原载《党史博览》2005.11                              (2005.12.02)

    48.《沉浮在“文革”的中央委员》吴永胜/文《文摘旬刊》2005.11.25

        原载《党史大地》2005.10                              (2005.12.02)

    49.《张春桥:离婚与权力的梦想一同破灭》 《作家文摘》2005.12.2

        原载《纵横》2005年第11 王文正口述 沈国凡整理       (2005.12.05)

    50.《由远及近到渐行渐远》袁小伦/文《文摘旬刊》2005.12.2

        原载《党史纵览》2005.11                              (2005.12.06)

    51《短暂的春秋》师东兵/ 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7           (2005.12.11)

    52.《康生是怎样逐渐取得毛泽东信任的》焕然/文《文摘旬刊》2005.3.18

        原载《党史博采》2005.2 (:霞飞/文与此基本相同)      (2005.12.20)

    53.《姚文元出狱的前前后后》小云/文《作家文摘》2005.3.4

        原载《采风报》2005.2.7                               (2005.12.31)

    54.《江青制造的一系列诬陷案》 《作家文摘》2006.1.20

        原载《共和国大审判: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亲历记》

            王文正口述 沈国凡采写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出版   (2006.01.23)

    55.《看毛泽东对江青态度的演变》郑克卿、常志/文《中国剪报》2005.2.21

        原载《党史博采》2005年第1                          (2006.02.04)

    56.《秦城预审张春桥》文楚/文《文摘周报》2005.1.11

        原载《海上文坛》2005年第1                          (2006.02.07)

    57.《中央政治局玉泉山紧急会议》周启才/文《作家文摘》2006.3.28

        原载《世纪》2006年第2                              (2006.04.01)

    58.《中央政治局玉泉山紧急会议》 《文摘旬刊》2006.4.21

        原载 (同上)                                          (2006.05.15)

59.《毛远新缘何被“保护审查”》霞飞/文《文摘周报》2006.4.21

        原载《党史博览》2006年第4                          (2006.05.15)

    60.1976年“天安门事件”中的第一篇悼词》史义军/文《文摘旬刊》2006.4.14

        原载《党史博览》2006.4                               (2006.05.16)

    61.《王效禹王洪文采访追记》金凤/文《文摘旬刊》2006.6.9

        原载《炎黄春秋》2006.5                               (2006.06.15)

    62.《迟浩田“收复”<人民日报>揭秘》余焕椿/文《作家文摘》2006.6.23

        原载《百年潮》                                       (2006.07.04)

    63.《姚文元在1957年》霞飞/文《文摘周报》2006.9.1

        原载《党史博览》                                     (2006.09.03)

    64.《康生死前为何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梁红伍/文《作家文摘》2006.9.15

        原载《百年潮》2006年第9                            (2006.09.26)

    65.《钓鱼台杂忆》沈容/ 《云南老年报》2006.9.20

        原载《红色记忆》沈容/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6.10.05)

    66.1976106 中国政治大地震》 《文摘周报》2006.11.3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1996年第40                     (2006.11.05)

    67.《解读乔冠华晚年际遇的一封信》章立凡/文《文摘周报》2006.10.31

原载《万象》杂志                                     (2006.11.11)

68.《王芳回忆录》(选载之七、八、九) 《作家文摘》2006.12.1215

    王芳/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9 出版            (2007.01.0406)

69.《毛泽东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党信/文《云南老年报》2006.12.22

原载《新闻信息报》                                   (2007.01.19)

70.《文革前后秦城监狱揭秘》 《文摘旬刊》2006.12.29

原载《党史精华》2006.10 王文正回忆 沈国凡整理        (2007.01.22)

71.《我在参与逮捕“四人帮”前后的经历》武健华/文《文摘旬刊》2007.2.2

原载《党史博览》2007.1                               (2007.02.19)

72.《父亲在粉碎‘四人帮“前后的日子里》聂力/文《文摘旬刊》2007.5.11

原载《上海法制报》                                   (2007.05.29)

73.《特别辩护:尘封27年的历史记忆》舒泰峰/文《作家文摘》2007.4.27

原载《瞭望东方周刊》2007年第16                     (2007.06.04)

74.《康生为何急于签署处决卢福坦的命令》王学亮/文《文摘旬刊》2007.6.15

原载《党史文苑》2007.5                               (2007.06.22)

75.《一生更名四次的江华》王革新/文《文摘旬刊》2007.12.28

原载《百年潮》2007.12                                (2008.01.06)

76.[陈伯达传]幕后秘事》叶永烈/著《文摘旬刊》2008.2.29

原载《出没风波里》                        (2008.03.23)

77.《“四人帮”被捕消息是如何泄露的》 《文摘旬刊》2008.5.23

原载《百年潮》2008.5 王文正/口述 沈国凡/整理         (2008.06.18)

78.《粉碎“四人帮”后的华国锋》 《作家文摘》2008.8.29

原载《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年中国命运大转折》叶永烈著 (2008.09.12)

79.《华国锋:斯人逝去》徐庆全/ 《作家文摘》2008.9.2

原载《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2                     (2008.09.13)

80.《华国锋晚年生活》刘畅等文《文摘旬刊》2008.10.3

原载《环球人物》2008.9                               (2008.10.09)

81.《熊向晖“牵线”叶剑英、华国锋》熊蕾/文《作家文摘》2008.10.7

原载《周末》2008.9.11                                (2008.10.15)

82.《马天水在上海接受审查》陈锦华/文《作家文摘》2008.11.18

原载《百年潮》2008年第11                           (2008.12.02)

83.《江青墓葬现京郊》胡佳恒/文《作家文摘》2009.2.24

原载《凤凰周刊》2009年第4                          (2009.03.06)

84.《王洪文鲜为人知的“婚事”》沈国凡/ 《文摘旬刊》2009.4.17

    原载《文史精华》2009.3                               (2009.06.15)

85.《回忆世交孙炳文一家》刘心武/ 《作家文摘》2009.5.12

    原载《上海文学》2009年第4                          (2009.06.30)

86.《漫步在姚文元墓前》叶永烈/ 《作家文摘》2009.5.15

    原载《同舟共进》2009年第5                          (2009.07.02)

87.1976年姚文元曾想与江青切割》 《文摘旬刊》2009.5.29

    原载《人物周报》总第117  (未注明作者姓名)          (2009.07.12)

88.《李先念的传奇人生:从乡村木匠到国家主席》李菁/ 《文摘旬刊》2009.6.26

    原载《三联生活周刊》2009.17                          (2009.07.28)

89.《陈伯达后事处理始末》王文耀 王保春/ 《作家文摘》2009.9.18

    原载《世纪》2009年第5                              (2009.10.25)

90.《王洪文为何被说成“陈世美”》《作家文摘》2009.11.3

    原载《共和国大审判(第二部)——特别法庭内外纪实》王文正口述 沈国凡采写 新华出版社2009.10 出版                        (2009.12.06)

91.《江青:从幕后走到前台》叶永烈/ 《作家文摘》2009.11.17

原载《“四人帮”兴亡》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9.12.19)

92.《与“四人帮”余党在上海的较量》朱通华/文《作家文摘》2009.12.1

    原载《较量:1976-1980年的上海滩》朱通华/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7月出版                                    (2010.01.01)

93.《宋任穷与江青的“握手风波”》王同进/荐《文摘旬刊》2009.12.18

    原载《知识博览》                                     (2010.01.12)

94.《我的部主任姚文元》元三/文《作家文摘》2009.12.25

    原载《文史博览》2009年第12                         (2010.01.17)

95.《夺回{人民日报}控制权》迟浩田/文《作家文摘》2010.1.5

    原载《强军之路——亲历中国军队重大改革与发展》丛书 解放军出版社

        200910月出版                                   (2010.01.24)

96.《叶剑英戏称自己“狡兔三窟”》李菁/文《文摘旬刊》2010.1.29

    原载《老年文汇报》                                   (2010.02.05)

97.《苏振华:‘到此为止!’》朱通华/文《作家文摘》2010.3.5

    原载《党史博览》2010年第2                          (2010.03.19)

98.1968,“4·12炮打张春桥”事件》王心文、张禹康/文《作家文摘》2010.3.12

    原载《文史精华》2010年第2                          (2010.03.24)

99.《叶剑英在解决“四人帮”的日子里》周海滨/文《文摘旬刊》2010.4.9

    原载《家庭百科报》2010.3.26                          (2010.04.20)

100.《“文革”中是谁向毛泽东推荐了王洪文》叶永烈/文《文摘旬刊》2010.7.16

    原载《新传奇》                                       (2010.07.30)

101.《我和维世的最后三次见面》任均/文《作家文摘》2010.9.10

        原载《我这九十----一段革命家庭的私人记忆》华文出版社出版(2010.10.5

102.《华国锋压下了“江青代表毛主席”的报道》叶永烈/文《作家文摘》2010.9.10

    原载《“四人帮”兴亡》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0.10.06)

103.《“红色公主”孙维世缘何惨死在狱中》沈国凡/文《文摘旬刊》2010.9.10

    原载《南京晨报》2010.8.11                            (2010.10.07)

104.《毛泽东未能实现的最后心愿》顾保孜/文《作家文摘》2010.9.24

    原载《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6出版 (2010.10.19)

105.《江青最后的自由时光》顾保孜/文《作家文摘》2010.9.28

    原载《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同上)                 (2010.10.22)

106.《任锐批评梁漱溟:“你对不起炳文!”》任均口述 王克明撰写《作家文摘》

    2010.9.28 原载《我这九十年》华文出版社2010.9 出版    (2010.10.23)

107.《张闻天与外交部的两次运动》何方/文《作家文摘》2010.10.19

    原载《何方谈史忆人》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10出版        (2010.11.04)

108.《柯庆施对张春桥的“知遇之恩”》叶永烈/文《作家文摘》2010.11.5

    原载《“四人帮”兴亡》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10.11.25)

109.《江青为何突然请老干部们吃饭》龚宝良/荐《文摘旬刊》2010.11.12

    原载《科技信息快报》2010.10.20                       (2010.12.05)

110.《大闹怀仁堂后,谭震林写给林彪的信》董保存/文《作家文摘》2010.11.23

    原载《钓鱼台往事追踪报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8出版   (2010.12.17)

111.《“打不倒的谭震林”》谭泾远/文《作家文摘》2010.12.28

    原载《我的你辈》张黎明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出版 (2011.01.10)

112.《康生问题被揭露始末》程冠军/文《作家文摘》2011.1.11

    原载《同舟共进》2011年第1                          (2011.01.19)

113.《毛泽东预见江青结局》徐焰/文《文摘旬刊》2011.1.28

    原载《现代妇女报》2011.1.20                          (2011.02.02)

114.《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之最新进展》汪云生 尤国珍/文《作家文摘》2011.1.28

    原载《北京日报》2011.1.17                            (2011.02.10)

115.《聂元梓上海串联的真实目的》何洛 孟金/文《作家文摘》2011.1.28

    原载《百年潮》2011年第1                            (2011.02.11)

116.《抓捕毛远新时他曾拒绝交枪》徐焰/文《文摘旬刊》2011.2.25

    原载《中南海往事追踪报道》                           (2011.03.11)

117.《李先念女儿揭秘:父亲替华国锋与叶帅接头》李小林/文《作家文摘》2011.3.1.

    原载《我的父辈》张黎明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1.03.14)

118.《江青不是孤立的一个人》李明三/文《作家文摘旬刊》2011.3.15

    原载《凤凰周刊》2011年第6                          (2011.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