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式宏观经济学(上课录音整理之五十五)


    下面一个大家最熟悉了,萨缪尔森,大家可能都是读萨缪尔森书长大的,我也是,他大概是2009年去世的,去世的时候已经九十四周岁了,九十四啊,他是1915年出生,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第二届得主,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从1969年开始颁奖,第一届的奖授给了欧洲人,一个是荷兰的丁伯根,一个是挪威的弗里希。这两个人都是搞经济计量学的,这是1969年第一届。1970年就授给了萨缪尔森,萨缪尔森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人,也是第二届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他写的一些经典的教材风行全世界,一版二版一直到若干版,我们人民大学有个搞西方经济学的高鸿业老师专门翻译过他的书一版二版。据说他的经济学教材在全球发行了有上千万册,据说大概有四五十种以上的语言,萨缪尔森。那么这个人的研究基本上和马歇尔差不多,差不太多吧,这是萨缪尔森的一个经济学。他基本上也是一个,我的看法他基本上是个杂烩,一个混合。

     那么再就是跨入本世纪的曼昆,号称是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终身教授,在28岁的时候成为教。曼昆1958年出生,比我大一岁也就是1986年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那么他的经济学在国内呢也有很多原版和翻译的版本,那么在座的各位也都比较熟悉他,他所认为的经济学的体系他强调的是从原理出发,他把经济学的原理大概归纳了有十个原理,然后一个原理一个原理的讲解,这就类似于什么叫科学,科学就是一堆原理、一堆定理,然后再对这些原理和定理的解释就构成了一个体系,就这样,这就是曼昆。

     这就是经济学发展历史上大概的一个情况,我相信还有更多的体系我这里没有讲,还有比较典型的比较流行的比较主体的这样一个东西,给大家一个概念。是吧,因为你不仅要了解经济学的局部还要了解一点经济学总体。那么这是海外经济学的学者对经济学的体系有这样一个说明,对吧各家之言,那么我们中国的学者有没有什么体系呢?大体上可以这么说,中国的经济学者尤其是专门的大学的经济学者,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他们的体系都是从这若干种国外体系里面抄袭的或者叫复制的,说得好听点叫借鉴的,谈不上借鉴,叫借用。是吧,借用一种,有的可能是用马克思的,有的可能使用马歇尔的是吧,也有的可能用的是凯恩斯的。国内的这种经济学体系的总体研究,大体上比较重要的大学有复旦大学,他们有版本,然后我们人民大学也有版本,还有南开大学有版本,大体上这几个大学经济学版本呢在全国影响程度大一点,比较有名气的学者一个就是樊纲,樊纲教授的叫《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大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版。上次我和有些同学交流的时候,我曾经说了一句话,我说我和樊纲是同学,听我说这句话的人常常大为吃惊,你怎么和樊纲同学,你这不是对樊纲先生的贬低吗?还真是同学,没办法,三年,隔壁那个宿舍,只不过他长得比我帅,绝对的帅哥,而且是中国最早跳舞的硕士,每天晚上一跳舞那就是叫什么跳舞王子吧。现在你要见到他依然那么帅,身材也比较高一点。

这些家伙我就不想去点他了在座的各位都熟悉,我说一点大家可能不是那么熟悉的,而且他不是主流的学者,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业余的学者。这个人呢在十二年之前曾经出版了一本书叫《全息经济学》。这个人之前是学哲学的曾经做过黑龙江报的副主编,搞哲学的,在大学工作了大概有十几年,后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就下海到珠三角的珠海市、深圳去发展,后来也有了自己的别墅,那么后来他继续搞经济学研究,也和我们这些所谓的经济学教授们打交道,把他的书寄过来然后还希望面对面的交流,在北京我见过一次他,后来又一次我去中山,他在中山的时候和我见了一次面,那时候我跟他在中山见了面就聊些话题吧,有专业的也有不太专业的,类似有一个不太专业的东西我就问他我说你的孩子是不是上大学了,结果他说他的孩子才一岁,,后来我才知道很多有成就的人,除了第一任之外还有第二任、第N任妻子,后来知道他是第N任妻子刚刚给他生了一个孩子。后来我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我就再也不问您的孩子多大了,这样的话题就不提了。那次突然给我猛地来了一下,我不知道啊,我按正常的逻辑去思维。那么这个人叫杨占生,他对经济学的研究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另类的,我觉得至少可以拓宽我们对经济的理解,因为经济学本身就研究经济的。那么杨占生这个《全息经济学》你看名字就已经看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全息经济学》,其实在二十年多前我就喜欢全息这个概念,是吧也提过全息经济,但是我没有时间去研究全息经济学。那么杨占生先生对全息经济学做了研究,在他的这本书里面对经济学有一个构架,在这个构架里面他提出来今后世界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他提出来是资源的国家占有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之间的尖锐矛盾,我觉得很有意思。只是十几年前他提出来的观点我们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叫资源的国家占有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之间的尖锐矛盾。我看他的这个推断越来越得到现实的认证,这是他的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