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片鳞第二讲、天地万象中的易简之道(二)
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
在《易经》系辞中接着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一段就谈到了《易经》的结构和它的变化。
乾为刚,坤为柔,刚柔相摩,在阴阳二爻相互交错组合的时候,就会发出一种力量,也就是得位不得位﹑居中不居中的变化,从而引起了相应的吉﹑凶﹑祸﹑福。
“八卦相荡”,易经最早是单八卦,然后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上卦和下卦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就称之为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雷霆,震卦;风,巽卦;雨,坎卦,均为大动之象。在《易经》里面,震卦代表东方之象,为雷;巽卦,为风,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之中;两者相重,采纳两者运动的绝对性,组成上震下巽,上雷下风的恒卦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一为离卦,一为坎卦,日月的运行,寒暑的变化,就是表现在坎、离二卦上。我们中国人所体验到的四季轮替、月令变化,是由我们身处的北半球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天上日月运行所共同决定的。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是谈到了属性的问题。男,阳,乾道;女,阴,坤道。在《易经》里,用男女的象征,是使人们对阴阳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阳爻如果得位﹑得中,就称之为君子,失位就是小人;另一方面来说,阴爻如果得位﹑得中,也可以称之为君子,失位也就是小人。
自然界的永恒法则
我们再看下面,“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我们要学习易经,就必须注意这八个字,并作为我们学易的警语,时常揣摩和体会。
“乾知大始”,我们在学习《通书》的时候就谈论过这个话题。什么是事物的起始?在十几年前,有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与我闲聊,他说对于什么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能够理解;也知道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动则生阴,静则生阳’等等的道理。但是,阴阳究竟是怎样动的呢?这个他就不理解了。
说实话,一般人对此都无法找到其答案,因为按《易经》的推理演算,虽然是无穷无尽的,但最初那一阴一阳是怎么动的,却不是推演出来的。在这里,我把这个问题说透。其实,只要我们的心念一动,就是“乾知大始”!心一动,用佛教的话来说,就称之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你心一生,则什么也都生了,万事万物万法都生了,阴阳也生了。如果你将心意识的门关闭了,那什么也就都不存在了,全部进入混沌状态。所以“乾知大始”,就是我们心的能动作用。
“坤作成物”又怎么讲呢?作为自然界的生命现象来说,一般都会有雄雌之分,有分必有合,就会有雄雌相合,雄施雌受。因此,《易经》里的乾施坤受,乾始坤成,也是自然界的永恒法则。
在学习《易经》的时候,就要记住这么一句口诀:“纯阳无,纯阴无,阴阳参差是”。阴阳是互相融合,是互包互合的,要找纯阳或者纯阴是不可能的,那是不存在的。所谓的纯阳纯阴,只是相对而言。阳里面绝对有阴,阴里面绝对有阳。易经乾卦 ,六爻皆阳,但其“二﹑四﹑上”还是阴位,也非纯阳。坤卦 ,六爻皆阴,但其“初﹑三﹑五”均是阳位,也非纯阴。所以,纯粹的阳或阴是不可能的。事物要产生﹑要落实,就必须阴阳和合。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就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就形象地说出了阴阳和合而生万物的道理。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作了一个策划,这就是“乾知大始”;而将该策划落实到实处,在实践中推行开来,那就是“坤作成物”,就是坤的力量。只有乾而没有坤是不能成事情的。有了主意而没有实施者,也是不行的。所以,坤所包含的范围是很大的。我们看坤卦 ,六爻皆虚,六爻变成了十二瓣,就会容纳诸多复杂因素存在于其中,再加上乾的介入,就能够产生具体的东西。乾卦中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是有坤的力量作用于其中。如果没有坤,没有阴的存在,那就不可能成物,也就不可能有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这需要我们在学习和社会实践中慢慢去体会。乾是智慧性的,坤是实践性的。没有坤的承载,乾的主意再多,再好,也都不可能成功。
易知﹑易从之道
下面这一句“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也是一条重要的理念,要在我们的头脑里随时能够凸显出来。
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如何去面对诸多繁杂的事物?如何面对复杂的、千丝万缕的各种关系?如何对待工作中的次第﹑程序?我们学易,如果能明白“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道理,就知道要面对上面所说麻烦,最好的办法就是易简之道。
现代的经济思维、经济运作,皆是力求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是现代企业运作的基本原则,与“乾以易知,坤以简能”就完全合拍了。比如在众多方案之中,肯定有一个方案最好,既能够成立,又能够得以落实和施行。有时候功到自然成,给我们的感觉就如同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样,大家对此可能会深有体会。我们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之中,经过了种种波折﹑磨难,积蓄了经验,提升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境界,才会在处理事务时少走一些弯路,少一些精力、物力上以及时间上的投入。所以,“易知”和“简能”对于我们非常重要,怎样使自己的能耐达到这样一层境界,应该是我们学易的重点。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一句是在“乾以易知,坤以简能”的基础上再加以演变和阐述。我们学易,就是要学习易简之道。如果在其它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物力,那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得不偿失。所以关键在于我们要提升自己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将难知的变成易知的,学会删繁就简﹑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翻开我们的历史,不管是政治,还是军事,还是经济,都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实例,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去体会。
我们在学易时,首要的就是学会易知﹑易从之道。那易知﹑易从之道又是什么呢?以前在我们学习《通书》的时候,也反反复复地谈论过,就是要扫除思维中的各种干扰,就是要扫除自己情绪中的各种不良因素。怎样扫除?就是要牢牢立足于当下,立足于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只有现在这个时间点是唯一的,只有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我”才能工作﹑学习﹑娱乐,才能观察﹑分析﹑判断,才能去思考、去行动。这个就是易知﹑易从的根本点。
如果要从其它方面去找易知、易从的根本点,那你是永远也找不到的。任何事物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点上,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始终都会有新的来代替旧的。
我们所说的易知﹑易从的根本点,它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我”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才能去面对和处理万事万物,这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关键之处啊!只有明白了这个,你才知道什么是易简﹑易知﹑易从,否则是谁在知?是谁在从?不认清这一点,你就根本入不了易理之门。
贤人之德与贤人之业
我们找到了易知﹑易从的根本点,那么对下面一句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知,在面对种种复杂的关系时,能够以最小的支出,迅速和准确地抓住其中的要害。易知,是智慧的透出,是对各种关系的明达。不管是公开,还是阴暗,或是秘密;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或是侧面等等,诸多事物都能了如指掌,进而抓住关键环节。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耐,自然就会“有亲”。“易知则有亲”,就是乾的力量,是站在乾位上来说的。因为处在枢纽或领导的位置上,有了这种能力之后,其他人就会归顺于你,服从于你,你自然就具有极大的亲和力。
“易从则有功”是坤的力量,是站在坤位上来说的。既然“有亲”,自然就会“有从”。有了易知,周围的人就会团结在你的身边,组成强有力的团队;当你制定了方案,也就会很容易地实施并推行开来,也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良好的效益,取得功利功勋。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当我们有了“易知”﹑“易从”的能耐,自然就能团结一切有生力量,自然就能建功立业。“有亲”才能具有稳定性,有了稳定的人事关系,才能有长期的稳定的事业,从而才能有了良好的效益,才能使事业壮大起来。
所以有了易知﹑易从,我们就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经,并不是要我们天天去翻卦、玩卦,实际上它是很注重事功的,是要谈“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并且用“可久”﹑“可大”来加以定位。
什么最可久?是德。试想一个无德的人,可不可能在社会中长久?又可不可能在朋友关系中长久?那是不可能的。有了贤人之德,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可持久。圣人之道不是摆设,也不是用来欺骗自己﹑麻痹自己的,有了圣贤之德以后,圣贤的事业就可以做大。孔夫子有了圣贤之德,他老人家的事业就太大了,千秋万代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我们学的仁﹑义﹑礼﹑智﹑信这一套理论,必须付诸于社会实践之中,为自己服务,为民族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我们要把贤人之德﹑贤人之业和易知﹑易从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贤人之德,我在《通书》中就讲过此话题。所谓的贤人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诚,是很简单的。它不需要去愚公移山,也不需要精卫填海,它就是要在我们的心上,在我们的思维上,将其摆正,排除杂念和不良情绪。这是如此的易知,如此的易从,是如此的容易。管理好自己的内部精神世界,并随时随地对其进行整理和清除。
有德,那就会有好业。在《通书》中,我们就反复强调人都愿意和具有仁﹑义﹑礼﹑智﹑信的人交往,因为拥有了这“五常”,就会有人格魅力,就能把事业做大。而面对非仁﹑非义﹑非礼﹑非智﹑非信的人,谁都会敬而远之,其事业做大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因此,一个人的道德面貌和他的事业成败有很大的关系。
把握易简之道
下面这一句,就算是对前面一章的总结了。“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天下之理”,天下如此之大,如此复杂,宇宙﹑地球﹑社会﹑人生﹑历史﹑科学﹑技术﹑文化等等,其都是各有其理,很复杂,很多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而且这些东西将来会如何发展,也是无法说清的。曾几何时,一些被誉为伟大的科学论断,现在也大多被遗弃。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为某些伟大人物的意志所转移的。
但是,在《易经》里面却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有些东西确实是易且简的,但天下之理也确实蕴含在其中,比如人总是会死亡,人必须依靠进食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诸如此类,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儒家说“食色,性也”,人的本性就是“食色”这两个字,按照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是生存的需要,一个是繁衍后代的需要。这些道理都是极其简单的,可以说把人的根本属性、即生命和意识上的自然属性都包含了起来了。至于人类其它的诸如文化、科学、艺术等属性,也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在这两个根本需要之上。人先要解决生存,不饿肚皮;当解决了这个基本问题,就想要吃饱;能够吃饱了,就想吃得更好。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除此之外,人还有精神性的一面。现代社会世风日下,诸多丑恶现象也层出不穷,就是忽略了人的精神性,这儿就不作过多评述了。
人的自然属性就是如此,按佛教的说法,用两个字予以总结,即是“烦恼”。一切理性都是围绕着这个烦恼来加以证明。这也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是,这个理性也是非常可怕的,著名的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就说过:善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同时恶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善达到了怎样的水平,恶也就达到怎样的水平。水涨船高、如影随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古已有之的对我们人生的警语。古时的人说“看破红尘”,就是指看破“食色”这两个字。至于名利,不过是食色的延伸,是对食色的包装。这算是最简单﹑最根本的道理。
另外,我们在前面论述“易”的时候,指出了易有交易﹑变易﹑不易,其中这些变化也是最简单﹑最根本的道理。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类现象,都不能离开这一点。离开了这一点,一切都将不存在,也就无任何意义。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得的是什么?就是易简之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正是因为有食色、有酒色财气,才有了随之而来的荣辱﹑得失﹑贵贱﹑穷达,等等,而“位”也就包含在其中了。我们每个人居于什么位?整个人类社会居于什么位?社会的结构如何?历史的结构又是什么?对于等等这一切的问题,如果我们明白了“易简”这一点,看穿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一切;那么,我们就能得此天下之理,明乎天下之动,就能在无穷无尽的波涛之中站稳脚跟,使自己心明眼亮,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会被各种不良的事物遮住甚至欺骗自己。而使自己居于君子贤人之位,成就于君子贤人大人之位。
什么东西在欺骗自己啊?说穿了就是需要。有需要就有利益,有了利益,是非也就来了,也就有了成败,等等。所以我们要认清《易经》系辞第一章所要带给我们的理念,要把握其“易简之道”这个关键。否则,天下那么多道理,你一一去分辨、去捉摸的话,就会陷入迷宫之中,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