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环境与经济发展实证分析(来自江苏省统计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不断加大科技及创新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要实现江苏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就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放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才能保证江苏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两个率先”。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型增长,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过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扩张;一种是主要依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来实现内涵提高式的集约型增长,不仅包括单纯的数量增长,还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及效益的提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侧重于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江苏经济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来实现,整体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运行状况,不可避免的付出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巨大代价,甚至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城乡及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等。基于江苏发展现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不仅意味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内涵的扩张、发展政策的调整,也昭示着发展的方法、手段、途径及模式的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还包括从单纯注重数量的扩张转向既注重数量扩张又注重质量提高;不仅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社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较为雄厚的基础。

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依托经济国际化的先发优势、城市化的集聚优势、工业化的规模优势、低成本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自1992年以来,江苏经济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1979—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比同期全国平均增速高2.8个百分点。2009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34457.3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位列第二,占全国GDP比重为10.1%。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得益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大力推动,江苏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5年7.9∶56.6∶35.6调整为2009年的6.5∶53.9∶39.6,已然形成一产稳固、二产主导、三产加快的发展格局,其中工业占比由2005年的50.8%下降到2009年的47.8%。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也相应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有序转移。2009年江苏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为25.1:35.7:39.2,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提高1.4和5.0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不断下降,长期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格局得到一定改善。2009年江苏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58.1%、39.8%,与2005年相比,第二产业下降3.7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依次提高0.4个、3.3个百分点,其中2009年工业对GDP贡献率为50.6%,较2005年下降6.4个百分点。

3、科技贡献率持续提高,创新驱动作用增强。近年来,江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4%上升到2009年的52.3%,提高6.9个百分点;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5%上升到2009年的2.1%;三项专利申请受理量由2005年34811件增至2009年的174329件,年均增长49.6%,其中授权量由2005年13580件增至2009年87286件,年均增长59.2%。先进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江苏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87.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较2005年提高5.7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上升,2009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6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比重39.6%,较2005年比重提高4.0个百分点;新兴行业加快发展,2009年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30%、22%和21%,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 35.7%,服务外包执行总额增长177%。

4、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以来,江苏重化工业发展加速,给资源与环境带来较大压力。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全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2009年,江苏万元GDP能耗0.761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5.2%,比2005年下降17.3%;万元GDP电耗1064.25千瓦时,比上年下降5.5%,比2005年下降11.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1.10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0.2%,比2005年下降33.7%。污染排放量逐步缩减,削减幅度逐步加大。2009年江苏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7.4万吨,比上年下降5.0%,比2005年下降21.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82.2万吨,下降3.5%,比2005年下降14.9%;烟尘排放量为33万吨,下降1.4%,比2005年下降27.0%。深入开展耗能企业专项整治工作,2009年共实施1121个减排项目,关闭小火电组687.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45万吨、落后炼钢能力547.2万吨,分别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224.3%、51.1%和77.4%。

5、区域发展格局有所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近年来,江苏加快推进苏南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苏中、苏北快速发展局面,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和谐发展。2009年,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2.3%,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城市化率达55.6%,较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552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77元,为2005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51元,为2005年的1.5倍。

 

三、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尽管当前江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和江苏自身发展情况来看,江苏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原有经济增长模式的不合理和诸多结构性矛盾,制约着江苏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一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贡献率高位运行。投资、消费和净流出(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江苏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和消费驱动,投资驱动作用更为明显。从总量构成看,全省投资率从2000年的47.3%上升到2009年的51.0%,年均投资率为49.0%;消费率从2000年的43.4%下降至2009年的41.7%,年均消费率为42.6%;净流出率从2000年的9.3%下降至2009年的7.3%,年均净流出率为8.4%。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尽管2006年、2007年消费贡献率有所回升,分别高于投资贡献率4.0个、2.4个百分点,但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尚未稳固实现,尤其是2008年以来加大投资保增长的举措,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反弹,2008年消费贡献率38.5%、投资贡献率50.6%、净出口贡献率10.9%,到2009年消费贡献率44.1%、投资贡献率73.5%、净出口贡献率-17.6%。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江苏消费率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而投资率及投资贡献率明显偏高,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势必会加剧产能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健发展。

二是工业比重过大,产业层次不高。当前江苏经济增长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尤其是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高不下。2009年,江苏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1%、58.1%、39.8%,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6%。90年代以来,江苏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迅速,2009年江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高达71.1%。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相比,江苏工业比重明显过大,工业结构偏重。用霍夫曼系数来衡量工业化水平的话,2009年江苏霍夫曼系数0.41,较2000年下降0.35,表明近年来江苏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重化工业趋势日益增强。此外,产业层次不高也是制约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第三产业服务业近年来发展有所加快,但受原有基础较为薄弱、起步较晚等因素影响,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较为滞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2009年江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9.6%,低于北京(75.9%)、上海(59.4%)、广东(45.6%);与发达国家相比,制造业中传统工业与高耗能工业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偏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技术装备水平还不发达;农业规模经营比重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

三是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江苏是能源消耗大省,也是资源稀缺省份,耕地、水、矿产、森林和能源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较低,环境容量也比较小。2009年江苏陆地面积仅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1%,年末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5.8%,承受全国4.9%的二氧化硫排放量、6.4%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资源自给率偏低,2009年一次能源生产量2618.5万吨标准煤,自给率仅为11%,较2005年下降2.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江苏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虽然推动了江苏重工业化进程,但使江苏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加大,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提升,能耗总体水平相对偏高。2009年,江苏能源消费总量23709.3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消费总量19260.2万吨标准煤,占比达81.2%;万元GDP能耗为0.761吨标准煤,从低到高排列位居全国第5位,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分别前四位,江苏高出北京0.155吨标准煤;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107吨标准煤,从低到高排列居全国第5位,广东、北京、天津、上海分列前四位,江苏高出广东0.298吨标准煤;万元GDP电耗1064.25千瓦时,从低到高排列居全国第14位,北京、上海、山东、广东分列第1、4、10和11位,江苏高出北京382.4千瓦时。

四是国际化程度提高,外需依赖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生产出口能力大幅提高,2009年江苏进出口总额3388.3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1108.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0.4%;2005—2007年江苏外贸依存度均在100%以上,2008年、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降到87.9%、68.0%。因此,随着江苏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外贸依存度也不断上升,但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产品供给结构受制于国际需求和国际分工,经济受外部冲击的风险加大,据测算2009年全省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6%。此外,过多投资进入加工贸易部门,产品结构长期停留在产业链中技术含量不高的中低端产品领域,防范和化解风险能力较弱,更易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冲击。在2008年金融危机催生的贸易保护主义中,江苏出口总额严重下滑,出口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因此,随着江苏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全球结构变化的互动性有所增强,外部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进一步凸显,这势必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过度依赖外需转向主要通过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五是高层次人才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的支撑、科技的应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作为人才大省,2008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绝对数达到53.6万人,占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为10.8%,但是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却较低,2008年江苏这一指标为6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比上海(74.7%)低9.3个百分点,2009年科学家工程师所占比重下降至36.3%。此外,大中型工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其科技人员投入力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省产业调整和升级,200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29.3万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17.7万人,占比60.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比上海(66.4%)低6.0个百分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短缺,影响着江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科学前沿,制约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难以满足江苏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江苏许多企业处于加工组装等产业链低端环节,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0%左右,严重背离高新行业高附加值的市场定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技术依存度过高,如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60%左右,而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30%以下,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约为1:0.27(日本、韩国达到1:8)。因此,如果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分工中有可能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环节,在核心高科技方面受制于人。

 

四、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目前,江苏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近年来,江苏以调优调高调强为取向,坚持不懈地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下一阶段要重点突出“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大力实施生态现代化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生态现代化已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强调追求经济有效、社会公正和环境友好的发展。这是经济和环境的双赢模式,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相脱钩。当前,江苏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尤其苏南地区环境资源压力已达极限,必须下定决心,推进生态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一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努力推进高新技术行业、装备制造业等现代制造业发展;着力打造产业优势,将松散的产业组织形态调整为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群模式,促进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向集群产业和优势企业集中,以组织的优化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将推进自主创新与发展新兴产业紧密结合,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基地,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先发优势。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通过制订相关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地方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回收再利用,实现清洁生产;规划调整全省能源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扩大新型能源比重,巩固江苏太阳能光伏产业、风力发电等领域在全国领先地位,不断完善低碳产业体系;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项目的审批,加强重点区域及重点企业的环境监测力度,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进度。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吸纳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地方税收等方面作用显著,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以各种方式进入服务业市场,消除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能带动劳动力就业的社区服务、旅游、商贸等服务业,逐步实现服务业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

2、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驱动力。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促进产业与技术、经济与科技紧密结合,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要切实抓住江苏成为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这一发展契机,进一步稳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地位,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一是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并支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增强研发能力,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知识产权改造,优化技术创新管理,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二是要构建和完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整合社会科技资源,以重大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组织实施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工程。三是要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级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认真做好技术服务、科技成果交易、融资和人才服务等平台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3、进一步扩大内部需求,提升消费的拉动作用

近年来,江苏消费结构有所优化,但相较投资而言,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仍尚显不足。下一阶段,要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是以提高收入为契机,全面贯彻国家促进消费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住房、汽车、家电、通讯、旅游等消费重点和消费热点。二是全力开拓农村市场,把农村市场作为提升全省消费水平的重点区域,进一步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家电下乡政策。三是加快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建立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改善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分配比例,健全收入再分配机制,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和中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四是完善全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基础教育和健康卫生方面的公共投资,有效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打破束缚个人消费的瓶颈因素。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要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江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一要提高体制机制创新水平,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等,彻底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二要提高城乡统筹规划水平,将城市带动农村和农村融入城市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做到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市场共盈、服务共享。三要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强化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形式。四要通过产业经济的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增加中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和资本吸引力,提升中小城镇的承载能力,使中小城镇逐渐成为吸纳农民进城的主渠道。

评论:成绩方面有点夸张。江苏是在发展,但是,发展不是很如人意,官僚资本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先污染再治理等的思想理念冲击着江苏的发展,发展背后危机重重,发展背后是腐败、腐朽、落后,发展是追求的是和谐的发展,而不是局限的私人资本主义式的发展。江苏如何走出发展的局限,很值得江苏同仁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