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房一价”调控楼市难成“正果”


                   “一房一价”调控楼市难成“正果”
                          文/马跃成     原载 生活新报 5月13日


       铁牛驴印:2011年5月京郊

    楼市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购房者的神经,这项政策已经实施10多天了,被人们寄予厚望的“一房一价”政策到底有多大效果?已经成为舆论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地反应出的信息观察,还真是有点让人失望。不过这也不奇怪,本来“一房一价”也更多的是表面上对市场监管的象征意义,并没有给开发商形成强烈的调控压力的意思,靠他调控房价怎么可能?
    只要价格由开发商确定,而不是市场决定,是一房一价还是几房一价,或者是一房几价,只是游戏的路径不同而已,并不能改变开发商决定房价、控制房价、操纵房价的基础,甚至对房地产暴利没有构成任何威胁。
    “一房一价”政策未正式实行之前,房地产名嘴任志强就泼过一瓢凉水,他说:应对这一新政很容易,开发商可以先高报价申报,然后再打折优惠卖房,就会把价格调节的余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其实除了任志强的“点子”之外,各地开发商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或明或暗地对抗主管部门三令五申的“一房一价”政策。
    前几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专项检查中曝光了违规的北京11家房企以及5类违规典型,但这也仅仅只是反映了问题的冰山一角。同期,某机构公布了其对16个项目的暗访结果,无一项目达到“一房一价”要求,另外,网上调查也显示,截止到5月8日晚,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近期看过的楼盘对“一房一价”政策根本没执行或执行不到位。
    楼市调控到今天已经多次反复,恐怕这才是房价越调越高的原因。楼市调控缺少的其实不是政策,而是对政策的执行。货币政策也好,税收政策也好,或者是行政规定也好,只要有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决心,相信楼市调控就不是一个难题。在其他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的情况下,又把“一房一价”新政推到前台,其可操作性及实际效果就受到严峻考验。说句实话,如果政府不进一步细化落实,加强监管,这个听起来很不错的政策也难以摆脱成为一纸空文的命运。
     国家发展改革委明令对没有全面执行一房一价规定的房企将予以处罚。但是又据说处罚的额度只有几千元。这对开发商来说能有什么震慑作用?如果罚得太轻,对违规者来说影响不大,今后依然会我行我素。另外光靠“罚”还不够,应多部门联动从源头来解决一房一价执行难的问题。这似乎又要从源头找原因了,一个新的循环过去,简单的问题再次复杂化了。
    按照一般人的心理,执行一房一价规定后,开发商对项目的报价有可能会过高而偏离实际市场价,为其未来价格上涨做前期准备。这样“高报低开”的结果不仅让一房一价的政策变了样,反而会造成房价上涨的预期,让楼市调控难度更大。
    要解决楼市的根本问题,恐怕还是要从建立新的房地产制度下手,加强交易环节和持有环节的税收功能恐怕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当时,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联动性,即从土地、税收、金融、市场等各方面打出“组合拳”才是最有效的办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贻误战机,造成被动。

 备注: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2日公布的通知,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明码标价规定未实行“一套一标”,每套处5000元罚款。构成价格欺诈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5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发展改革委表示,房地产开发企业违反有关价格法规,情节严重的,要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通过严厉惩处,切实保障《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贯彻执行。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开展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执行情况专项检查,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依法严惩和公开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