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经济学》内容概要
钟永圣
中国自古就有自己的本土经济学。不论在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关于经济学问的名称有多少,这门学问一直传承不断。孔子治学严谨,整理上古史时,起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五帝,虽《尚书》起于《尧典》,但是在《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载有《五帝德》和《帝系姓》,已分明可见“内圣外王”的德行对于经济天下的根本作用;司马迁治学严谨,在《五帝本纪赞》中说明“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中华历史遂从黄帝开始有确切记载。虽然当代有考据学者认为《黄帝内经》仅仅成书于3700年前,但是不能因此抹煞经中真义。考虑到当代分科教育的局限性和读者的承受能力,本书开宗明义,略去本土经济学在中国上古史的考证,直接引用《内经》“主明下安”作为贯通理解的提示,而以传承孔门心法的曾子所著《大学》为切入点,阐明本土经济学的主旨:德本财末。
根据《尚书.周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请教经济天下的要旨,箕子授以“洪范八政”,为首的二政就是“食”与“货”。司马迁著《货殖列传》,实际上是开后世食货志的先河;更加明确和系统的开始则见于班固《汉书.食货志》:“《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渭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自班固拈出“食货”一词代指经济事物,此后各代史家皆奉为圭臬,代代著述《食货志》,一直到清代,总集为《食货典》,把几千年间的经济资料保存完好。然而《食货志》在事实上更多地说的是“中国古代经济年鉴”,以今天的分科的眼光看并不能符合大家对“经济学”的印象和期望,所以才有本书总结的必要。
“经济学”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称,例如商代有“洪范之法”,春秋有“治生之术”,汉末三国两晋之间有“经济之道”,以及遍布多朝的“谋利之学”,汉代之后广泛采用的以“食货”代指的称谓,不一而足。到了北宋,多称“理财”,王安石上书、策论常见“当今以理财为首”的观点,颇为类似我们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提法;而叶适更是说出自古以来“未有不擅理财而成圣者”的论断,振聋发聩。然而之后国家运至衰颓,文化遭弃,经典被束之高阁,渐渐埋没,如明珠入泥,光华不展,广博精微的经济之道渐渐不被子孙识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902年严复节译《国富论》以后,国人多半倒果为因,误认为中国没有“经济学”,这一误就是百年!1911年,陈焕章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得博士学位的《孔门理财学》,其实本可以称为《儒家经济学原理》的!可惜的是也没有能够突破西学思维的藩篱。本书就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而把中国儒释道医武各家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精神呈现为经济学。因为核心主旨全在传统经典中蕴含着,所以本书名之为《中国经典-经济学》,此经典非彼“经典力学”之经典,是专指中国文化载体的名词经典,而非形容“权威”的形容词经典。至于本土经济学的面貌到底是什么,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同一内核可以有无数种表现,本书权当引玉之砖、铺路之石。
在西方经济学垄断当今学术界的时代里,本书必然要呈现“破中立、立中破、有破有立”的面貌,而不是一般印象中凡是叫“学”的著作都要从概念、意义、特征、研究对象、方法等标准的框架开始。在东西方经济学的对比论述中,我们首先跳出学术概念,回到人,回到经济现象。考察人性的实相,以明其或偏或全,或自利或他利或兼而有之;考察经济现象的实相,以明其层次、来源。经济现象由人类行为构成,人类行为由心理意念决定,心理意念由自性生发,由文化塑造。所以经济学的根本因素在于人类自性。一言以蔽之,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大体上源出三点“假设”:1人性是自利的;2资源是有限的;3市场是竞争的。但是在中国本土经济学的视角下,这些西方经济学“常识”恰恰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人的本性是“自他不二”的;经济资源的本质特性也不是有限性,而是“依报随着正报转”的德行相应性;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市场发展的动力绝不是违反天理和人性的竞争行为,《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所以,世界发展的动力不是竞争,而是《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中华文化的中文语境言之,“经”是常道;“济”是帮助,意味着解行相应、知行合一。所以中国本土的“经济学”是真正能够让身心和顺、家庭和睦、国家和谐、世界和平的学问。她不是饮鸩止渴的学问,不是需要回头原罪的学问,归根结底,中国本土经济学就是做人的学问,就是真实的道德心行决定物质的学问。是中国先祖在“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文化传统中悟得的自性学问。人的一切正、邪、善、恶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会引致出相应的吉、凶、福、祸的现象,经济学其实就是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气以增进美好生活的学问;经济风险的规避,就是一个弃恶扬善的行为问题。善恶两个出发点,分别应对着盈亏、益损、成败、祸福的终点。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中国本土经济学,就是:善财。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中国本土经济学,就是:德本财末。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中国本土经济学,就是:天人本一、德财相应。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印证。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也验证着中国本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自然成就的,是“道”;随顺自然成就的,是“德”。唐代药王孙思邈说“上医以德治国,中医以礼齐人,下医以刑治病”。医治心灵的学问、医治身体的学问和医治国家的学问是“理一分殊”,因而中国本土经济学是贯通的智慧,是伦理的经济学,是道德的经济学。中国唯有恢复本土道德伦理经济学的认识,才能够实现伟大复兴,也才能够叫“伟大复兴”。唯有和谐的经济学才能够给国家社会一个和谐的经济观念,唯有正确的经济学才能够给国家社会一个正确的经济观念。唯有正确的经济观念才能导致正确的经济行为,唯有和谐的经济观念才能产生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