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深圳晚报》记者晓水
谢泳(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著作有:《储安平与〈观察〉》《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清华三才子》《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等。)
晓水:清华有很多才子,你为什么选定罗隆基、闻一多、吴景超这三人?
谢泳:《清华三才子》是我十几年前写的一本小书,出过两个版本。这个书名是书商起的,他们可能是为了销售。严格讲,这不是一本专门的著作。其中关于闻一多的部分约有十多万字,是一个研究性的评传,罗隆基和吴景超则是两篇论文。我强调一点,这个学术工作的完成是在没有网络搜索器出现前,所以虽然现在看来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在当时还是很有难度的学术工作,特别是关于吴景超的研究,现在也还不多见。至于为什么选择这三个人,其实也没有什么考虑,闻一多是因为对他的生平大事有些怀疑,特别是他的最后结局。现在蒋介石日记和朱家骅档案在台湾已经解密,我认为我在当时条件下所做的分析,大体是经得住考验的,符合大致的历史逻辑。关于罗隆基和吴景超,则主要是考虑到他们1957年的命运。罗隆基和闻一多是同学,吴景超比他们稍晚,但是同一代知识分子。所谓“清华三才子”,并不是当时的说法,而是为了出书需要,用了这么一个名称。但他们三个人确实当得起“清华三才子”这个称谓。
晓水:三才子有哪些共同点,不同之处?他们的命运代表什么?
谢泳:“清华三才子”大体是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虽然具体年龄前后差两三岁,但我们可以把他们算在胡适以后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群体中,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一般出身于中国当时的乡绅之家,从小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考入清华后,同时都到美国留学,闻一多学的是油画,罗隆基是政治学,吴景超是社会学,罗隆基和吴景超 都有博士学位。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们都是典型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新月派”,都是胡适的好朋友。但四十年代后,闻一多和罗隆基开始左转,特别是闻一多,罗隆基后来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者之一。在这三个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闻一多1946年被暗杀,罗隆基1949年后曾出任森林工业部部长,是政府阁员,而吴景超则当教授。但活下来的罗隆基和吴景超1957年都成了“右派”。他们的命运也可以看成是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后来的大致命运。
晓水: 在你眼中清华还有哪些才子?作为知识分子研究专家,你认为清华才子在百年中国的份量如何?
谢泳:因为清华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所以她的教授和学生,一般来说也就是最好的。清华出人才并不奇怪,因为有选拔条件这个基本前提决定。清华在近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提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基本人才,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二是提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步思想。可以说,近百年来,如果没有清华,中国现代化初期的动力会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清华当时的美国化程度很高,这基本代表了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主流发展方向,这个历史远见,越到后来对国家的益处越明显。
晓水:如果要选新清华(1949年后)三才子,你会选哪几个?为什么?
谢泳: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人类学家克罗伯(Kroeber)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天才为什么成群地来?在清华校史上,你确实可以看到这样一幅“天才成群地来”的景象。但更有历史意味的另一个问题是:1949年后,天才为什么又成群地去?如果你非让我选择三个人,那我选择陈寅恪、黄万里和徐璋本。徐璋本一般人不熟悉,但他当年是和钱学森一样的教授,同出于美国加州理工大学,但后来他成了“右派”,多数时间在监狱里,改革开放后不久就去世了。这三位知知识分子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他们在清华校史上都是以敢于发出独立声音著称的,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格和道德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