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李鬼在汽车产业中混迹
去年乘火车回老家时对面坐着一位与我年纪仿的男士,途中我们聊的很尽兴。他的工作与汽车相关,隶属于政府监管部门。我们聊了很多关于汽车的话题,有一个内容让我颇感兴趣。
监管部门曾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要抽查某一品牌或某一型号的车型是否与此前申报的内容一致,监管人员则会在路上随机拦下几辆该品牌或型号已经用过几年的旧车,原价购买后进行检测,而现行的检测方式是监管机构在4S店购车或是由厂家向监管机构提供新车。
这种抽检的方式固然客观,但也存在着诸多操作上的难题,如消费者是否愿意将该车原价卖给监管机构,经过风吹日晒后的车子是否保持原有性能,等等。
此前,工业与信息化产业部对每一个型号的车子进行了实际油耗的测试,并在新车出厂前进行标注,对于部分车型还给予了“节能惠民工程”节能汽车的称号,并有3000元的补贴。日前,工信部、发改委与财政部三部委杀了“回马枪”,对入选“节能惠民工程”的部分车型进行了抽查。抽查的结果自然有喜有忧,大部分车型保持着“节能”的本色,部分车型则虚报了油耗。
本次抽查是采用的是尚未磨合的新车,公布结果均为直接检测值乘以0.92后的数值(新车磨合一段时间后油耗均有所下降,比例约为新车的92%,故此采用了0.92的系数)。值得一提的是,1.5L手动版腾翼C30工信部公布的综合油耗为6.5L,百公里测试的油耗比公布值低了0.6L,近10%,可谓“测试中的战斗机”。
此外,锋范、POLO、和悦、炫丽等车型节油效果也很明显,样车测试值分别比公布数值低了10%左右,与腾翼C30近似。
本次抽查还有一组数据:被抽查的64款车中61款车低于申报数值,1款车高于申报数值,2款车与申报数值持平。由此可见,各大汽车厂商均把节油工作落到了实处,并未出现李鬼横行的场面。
此前,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节能汽车(1.6升及以下乘用车)推广专项核查办法》。《办法》指出,三部委将成立“节能汽车推广专项核查工作组”,组织开展节能汽车推广专项核查工作,对检查中没有通过节能汽车推广专项燃料消耗量核查的车型,将取消该车型上“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的资格,并追缴汽车生产企业已申领的财政补助资金。
笔者看来,无论是路上的随机抽检,还是不定期的对新车进行检测,这都是政府部门对企业的一种宏观管理,也是监管机构对民生的重视。莫让食品行业的悲剧在腾飞中的汽车行业重演,也莫让李鬼在汽车产业中混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