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跨国并购背后的两股资源力量


吉利收购沃尔沃,华泰入主萨博,虽然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但都算是中国民营背景汽车企业跨国并购的不多案例。这表面上看,是乘用车企业的胜利,或者某个企业家的胜利,但其背后,却是两股力量的体现。这个力量,一个叫油,一个叫煤。

 

先说吉利。能成功收购沃尔沃,吉利离不开大庆的帮助。30亿资金的支持,交易的代价是吉利在大庆建立制造基地。赶鸭子上架,各取所需。吉利取得了名和利,以及长远发展的可能性,而大庆,也借机继续迈出资源性城市转型的一大步。

再说华泰。它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一张烙铁的总裁板凳,谁坐到这个位置,都无法长久。除了代工和源自现代技术的几个车型,它在中国汽车行业,基本上没有建树。如今,以1.6亿人民币的代价,实现了跨国并购的惊人一跃,这背后的基础,还是源自于华泰集团在煤矿上的资金套现。在鄂尔多斯,华泰画了一个漂亮的投资大饼,赢得配比的煤矿,再以数亿的代价,将煤矿出售。

 

我们可以预测的是:华泰无法驾驭萨博。它投资萨博的目的,不外乎:

其一,画一个更漂亮的饼,博取其他更多的资源利益;

其二,绑架国有资本或者银行机构,和其在一条船上;

其三,从管理上它无法掌控萨博,从而迅速将股权倒手,或者仅仅做一个初级的股权投资者。

 

这是中国特色的汽车并购事件。汽车代表了这个时代最潮的工业文明,石油和煤炭代表了最古老的采掘文明。在当代中国,有一根看不见的红线,把两者联系在一起。

这根红线,就是政府和国有资本的力量。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