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日本为抢占21世纪高新技术制高点进行规划。日本经济企化厅综合计划局拟定的对101项未来技术进行的预测认为,日本可以在21世纪抢占27个高新技术制高点。
韩国为实现《迈向公元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计划》和《迈向公元2000年科技长期实践计划》,逐年增加有关科技研究开发的经费,预计2000年其科技研究开发经费将占GNP的3%,与美国、日本等科技强国并驾齐驱。
东北亚地区各国在加强自身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在逐渐加大国际区域科技合作的力度和广度,并调整科技政策,使其与国际接轨,从而建立起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机制。
一、加大区域科技合作的力度和广度
虽然东北亚地区的科技合作已经展开 ,但领域还不够广泛,项目也偏小。今后东北亚地区科技合作不仅领域将不断拓宽,大型项目合作将逐步增多,还将出现多边科技合作。
1993年3月韩国总统金泳三和当时的日本首相细川户熙达成协议,两国将在建立下一代信息通信网方面结成合作伙伴。
韩国希望参加在日本官西学术研究城进行的将通信和广播融合在一起的“新一代通信网示范事业”试验。该试验是将光缆线路引入家庭并建成网络,使联网的家庭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想看的录像节目,即提供所谓的“视像点播”(Video on Demand )服务和电视购物服务。
日本邮政省已接受了韩国的请求,打算将此通信网与韩国的企业和家庭连接,进行国际通信试验。此项试验若进行得顺利,日韩两国还将在远程医疗和在家上班方面进一步合作。
在耗资180亿美元的长江三峡水电工程项目中,日本日立、东芝、三菱电机和三菱重工业等公司为首的日本企业将联合向中国提供技术设备。
日本与中国合作将在上海到杭州之间(全程170公里)建造时速为500公里的下一代铁路──磁悬浮高速列车铁路。计划先在上海到杭州之间建长约30公里的试验铁路线。如果这一项计划进展顺利,到2005年,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高速列车铁路就可能投入运营。日本方面的国际综合技术开发公司将同中国方面在讨论开发技术的同时具体商讨资金问题。上海到杭州之间的试验线路需要约数百亿日元资金。
俄罗斯和中国也有意在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
二、建立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机制
1997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的39个国家就一项划时代的协定达成了协议,这项协定是有关每年价值约6 000亿美元的信息技术产品交易的。
信息技术协定的签署国保证在2000年以前取消对信息技术产品如电脑、软件和集成电路的关税,虽然给7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最后期限是2005年。
对印度、台北、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哥斯达黎加这些国家和地区规定的截止期有一定的灵活性。
达成协议的国家和地区在信息技术产品交易中所占的百分比达92.5%。美国是信息技术产品的最大交易国,占全球市场的大约1/4。 其次是日本(15.6%), 欧盟(12.2%), 新加坡(10.7%)。
日本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技术产业跨国步伐在加快,现在,其制造业海外生产比率已达70%。然而,日本政府目前却严格限制对华高技术及产品出口,这严重阻碍着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一方面使中日技术贸易尤其是高技术贸易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另一方面也妨碍日本对华投资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从而对中国产生不利的影响。日本应取消对华高技术及产品出口的限制。
韩国逐步放宽技术引进政策。把技术引进由“批准制”改为“认可制”,又进一步改为“申报制”,实行完全“自由化”政策。又规定凡专利费支付期限在3年以内,技术费用10万美元以下的技术可免除申报,由企业自行签约,自由引进,从而大大加强了企业技术引进自由化程度。
中国、朝鲜、蒙古、俄罗斯等国也正调整科技政策,使其与国际接轨。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东北亚地区在开展双边、多边、多领域、多形式合作的同时,将力求逐渐协调科技政策,获得一个较高的区域组织体系,从而建立起东北亚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