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今铭先生,是我所知道的陕西画坛上卓然不群、却知者不多的一位有大家风范的年青画家。
近十年前,一次偶然走进他那深居陋巷的“澄怀堂”时,便为墙上那些与众不同、动人心魄的作品所震撼。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举目皆是商品、金钱衡量一切的时代,还有人这样把艺术当作生命和事业在追求。
李今铭山水画作
李今铭花鸟画作
他的画中,有的是小山村里久违的纯朴,是雨后空山醉人的清新,是夏日密林里阳光透过枝叶幻作五彩的静谧,是皑皑白雪中群山耸立的雄伟壮阔。在他的画中,你能读出夜雨中低矮茅檐下点点灯火的温馨,能读出狂风暴雨里对那夜归人的丝丝牵挂,能读出蜿蜒山道上攀行跋涉者的坚忍,能读出扁舟一叶、寄身江湖的淡泊、放达。
他善学前贤,从董、巨、荆、关,到八大、清湘,直至黄宾虹、陆俨少等当代巨匠,无不手追心摹。深承传统之力,却又能时时自出新意,有卷气而无习气,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诚不易也。这是他深入生活、潜心观察,身行万里、大量写生的积累,和对书画艺术理论潜心钻研,以及对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的广泛涉猎,尤其是对中国书法的勤奋修炼和深厚修养,加上善于发现、善于感悟的灵性,才达到的一种境界。
李今铭先生与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钟明善先生交流
李今铭先生与恩师、著名画家马西园先生
李今铭先生恩师马西园、陕西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马良骥
李今铭先生与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篆刻家赵熊先生
他长于营构,从作品照上很少能看出画幅的大小。八尺、丈二的巨制,可如小品般紧凑、耐读;咫尺片纸的小品,却有鸿篇巨制气魄。他好作焦墨山水。从他笔下那一根根或生辣、或华润、或苍劲、或沉雄、或精微、或厚重的墨线,可以看出他二十余年日日临池的书法功力,这线条也铸就了他各种面目作品的“中国画”之魂。他又善于用点,或正或侧,或圆或破,或如轻尘拂面,或如骤雨坠尘,能点出油画般细密而耐人寻味的肌理,能点成跳出画面、动人心弦的夺目之光。深厚的点线的功夫使他的皴法灵活多变、骨力雄强。他把长短披麻、大小斧劈、钉头雨点种种皴法运化的随心所欲,不著痕迹。在大幅山水中,尤擅用拖泥带水皴,把北国山川的雄伟气象描画得淋漓尽致。
他善于用水,铺、泼、凝、渍,水墨互破互带,让墨、色变幻出无尽的色彩效果,同时又能紧扣住作品的精神而不流于水墨技巧的游戏;他更善用色,不论是朱砂、石绿,还是赭石、藤黄,在他的笔下,竟然都能和水墨甚至焦墨揉合的浑然一体,不见一丝生硬,不见一毫牵强,自然而和谐,清新而隽永。尤其是他近年在青绿山水上的探索,把沉雄厚重的焦墨,和清丽雅致色彩,揉合的天衣无缝,把这看似难以相容的、对立的两种绘画元素,巧妙而近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为青绿山水的表现力创出了一番全新的境界。
然而,我以为最可贵的,还是他追求和献身艺术的精神。他是我所见到过的最清寒却也是最勤奋的画家了,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人没有生来偏爱吃苦的,但为了艺术,他放弃了几乎所有的物质享受。夫妻二人靠裱画维持着最低的生活水平,妻子操持着家务,他则把一切精力都用在了勤奋的学习和创作上,除了书法,画画,读画,选画,撕画,几乎就是他日常生活的全部。他几乎不卖画,也很少交际,在有些人看来,他似乎太痴、太迂了,可是,没有这样深沉的真情投入,又怎能创作出动人的、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来呢?
有朋友劝他早点办画展、出画册、作宣传,“打出名来”,他却淡然地说:“如果展也办了,书也出了,成了名,还画;成不了名,我还画不画呢?”,众皆默然;“既然不成名我也得画画,成名与否又于我何干?”。诚哉斯言,获取时名的办法很多,但他十分清醒,艺术家自身的真正价值,只能由作品和历史去决定。
(本文作者解江,家居古都西安,70年代生人,现任西安市房管局产权产籍处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