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不卖官,何来买官者?


     在8日召开的学习传达全国市县乡换届工作座谈会议精神的省委常委会上,中共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诚向与会的省委常委们提出要求,在进行市县乡换届工作时,除正常程序研究干部外,大家一个招呼都不要打,从自我做起,彻底堵住“跑官要官”的路子。(据20011年4月9日《中国青年报》)

     “跑官要官”千夫指、万人恨,其现实危害极大:败坏党风,损害党的事业;腐蚀干部,损失国家财产;破坏制度,侵蚀队伍肌体;恶化风气,引发社会矛盾。特别是,“跑官要官”极易演化为其他腐败问题的源头,形成恶性循环,加剧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看看贪官赃款的来源,相当一部分来自卖官,收取受贿;再看看贪官赃款的去处,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向决定其命运的官员行贿,给自己买官,原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还弄出了跑官反被骗130万的笑话。

      诚如袁纯清书记所说,今年是换届大年,选出德才兼备的干部,是山西省能不能抓住国家级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的机遇,进而实现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关键。的确,此次市县乡换届意义非凡。在换届中,能否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既检验用人导向,更能衡量用人风气。杜绝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确保换届工作风清气正,既是中央的要求和群众的渴盼,也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才能彻底堵住“跑官要官”的路子呢?

      谈起破解“跑官要官”之策,常用的也往往是千方百计地在“跑官要官”者身上下功夫。比如,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使之“不愿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使之“不必跑”;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使之“不能跑”;加大查处惩治力度,使之“不敢跑”。至于这些办法是否奏效,“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只跑不送,平级调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潜规则大派用场,已经给出了答案。

      “跑官要官”的风气之所以难以遏制,久治不愈,恐怕还是与我们解决“跑官要官”问题的用力方向不大对路有关,甚至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把问题说白了,一些官员对“跑官要官”乐此不疲,显然是他们从中获取了巨大益处,使自己晋升的成本付出较小。而给予他们益处的人,则是比他们职务更高、权力更多大的官员,即那些卖官、批发官帽子的官员,坏事坏在这些人身上。

      其实,在许多情况下,“跑官要官”并非是下级官员的本愿,而常常是万般无奈。在仕途上打拼,既然作恶成为攀上位的原始积累,那么有谁还心甘情愿地做善人呢?说到底,一些官员之所以走“跑官要官”的捷径,是由于有官员给官卖官、批发官,这才是问题的要害所在。有人给,才有人敢去要。有人买,是因为有人卖。有人跑,是由于“不跑不送,原地不动”。所以,彻底堵住“跑官要官”的路子,必须始于严厉打击给官卖官的官员,彻底铲除官场上的“供方”市场,中止钱权交易,公开透明地选拔任用干部。

      是此,“跑官要官”者还有用武之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