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读:孔子问道老子(4月9日)


历史解读:孔子问道老子(4月9日)

 

关键词:孔子问道老子  儒道之争  领导力  决策  执行

 

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问道老子的事情意义重大。在《太平广记 卷第一 老子》原文中的一部分如下:

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曰:“易也。圣人亦读之。”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孔子曰:“要在仁义。”老子曰:“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子乎?”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也。”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在送别孔子的路上,老子又说了几段话: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说“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

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

回到家里之后,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以后世角度观之,孔子与老子,作为中国传统的儒家与道家的开山鼻祖,其实是有对立统一关系的。老子更像是忠厚成熟的长者,对一切都处之泰然;孔子则像是忧国忧民的愤青,对所生活环境的礼坏乐崩什么都看不惯,颇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志向。

但在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甚至到了穷途末路的过程中,一直在反思,甚至到晚年才逐渐感悟到了老子思想的深邃。

 

世间任何事情都有规律可循,比如战略制订者就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执行过程中的相关因素,特别是下属的内在需求。因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需求。所以在任何时候,只要满足了内心的需求,每个人都有做事的冲动,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积极性。

在执行力上,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但在战略决策上,却是需要三思而后行、保持冷静的姿态的。关键不是你在行动,而是要让别人行动。

不管你所面对的是你的老板、你的下属还是你的客户,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在他们的内心形成推动力,他们才会带着你一起动。

通常的情况都是,谁跑得快谁的心理压力大,谁的付出多谁对成功的渴望越迫切。

 

所谓市场策略,在很多时候类似于战争策略。不管是用枪抵着你的腰,还是用非理性的逻辑思维控制你的判断,都是希望你在前线冲锋陷阵的。

先知先觉者,一不留神就会成为炮灰,成为烈士,比如孔子在列国之间奔走,推行自己仁义的理念的过程,就经常如丧家犬一般;冲锋在前者,甚至有可能会被自己人的一颗子弹误杀;紧紧跟随着,则往往会在打扫战场的时候,得到一些战利品。

指挥官通常都是在后边,虽然也经常会有指挥官身先士卒,但那通常仅仅在命悬一线、需要拼死一搏的时候,在鼓舞士气时候用的策略。

 

所谓谋而定战,就是先谋而后战。

领导力的核心,就是驾驭全局的能力,是审时度势,让部下奋勇争先的能力;是在部下需要尊重的时候给予尊重,需求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给予满足的内心感悟与实践的能力;更多的不是由于权利与威信上的力量,而是对下属与协作者心理需求的把握。

 

你永远可以由于被动而变得主动,可以从落后者变成协调者。你永远可以为冲锋陷阵的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养与支撑,只要你有那方面的意识。

那不是推卸责任,而是心理博弈的过程,是领导者的智慧与技巧。

那不是退却,而是把获得功劳的机会让给别人,并对他们中的佼佼者授予功劳,把聚光灯更多地关注到那些勇往直前,甚至舍生忘死的人身上。

 

人的生命原本就是从无用到有用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那不仅需要在基础方面加强学习,针对实用技能的培训,还需要通过实操演练的过程,是间接经验逐渐演变成直接经验的过程,是自身价值在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在做加法让自己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过程,是在对别人证明“我能”的过程,是以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拿出来邀功,并换取钱财的过程。是以功勋求封赏的过程,是从自我世界到市场化的过程。

相反,从有用到无用的过程,却是收敛的过程。走出人们的视野的过程,更是在追求另一重境界。

那是让自己逐渐出世,退出舞台,避免外界干扰。需要战胜自己对名与利的贪念,从利益的争取压榨者变为资源与机会的提供者,让出既得利益或者预期利益,赢得更多人的协作,以及所有别人内心所需要的名利前途以及相关的东西,即使自己没有,都能够从共同的未来支取,即使并不属于自己,都可以通过租用、借用、挪用,替别人经营等方式,先行满足同行者的内心需求。让他们实现内心的祥和或者期待,并为你奋勇争先。

由此,只要你想要的与别人不同,不与别人形成竞争,你就可以尽量让别人得到,创造有利条件。

 

这是人生的另一重境界,让自己做未来资源的分封者,让别人的能力与资源为自己所用。这就是出世之于入世,道家至于儒家的高明之处。

 

在历史上,刘邦在取得天下的过程中,曾经先后两次有质的飞跃,一次是与韩信的“汉中对策”,韩信给刘邦出主意,让刘邦在得到天下之后,把土地、人民以及爵位都分封下去,树立一致的努力目标,如此即使是暂时的共同远景,都愿意共同努力;另一次是在彭城惨败之后,刘邦又到了贫困潦倒的境地,他在下邑收集残部的时候,表示要把河东的土地捐出去,问应该捐给谁,张良提供了三个人,韩信、彭越和项羽手下的第一骁将黥布。

正是这种大度地释放,所以才有了楚汉战争的成王败寇,才有历史记载的,西汉初年,在刘邦的有生之年,分封的143个诸侯的佳话。虽然最终刘邦以亲代替功臣,然后走上了郡县制与“非刘不王”结合的道路,但至少在开辟天下的时候,分封是最佳的激励方式。

具有戏剧性的是,当功臣人心惶惶、私下商议谋反的时候,张良又给刘邦献计,让其分封自己内心最恨,而且全天下都知道他最恨的雍齿做诸侯,以此平息了众位功臣的不平。

 

儒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而实现忠君爱国的名头,通过立下战功而得到诸侯与王、封疆列土的称号,通过文死谏,武死战来得到一世英名,并让后世子孙享受殊荣,所以,儒家可以诞生忠臣孝子,但却无法诞生统帅与帝王。相反道家却可以垂拱而治,无为而王。

儒道之间的一切分歧在于需求,有度则无需,无需则无求,无求则天地宽。大约这也是孔子与老子在思想的冲撞的时候,感觉自愧不如的根源所在。

 

其实老子的思想更有益于决策,在高端举重若轻,而孔子的思想更注重实操,从一点一滴体现忠君爱国的行为规范。决策的时候,大道无形却无处不在;在执行的时候,需要在定位清晰的基础上,安心本份。

 

贾春宝

2011年4月9日星期六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