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岁月素描


原文地址:岁月素描作者:洛寒



岁月素描

 

    世上之节日多矣,最富有智慧者俺认为是清明节。因为清明节只用一场细雨,就让欲望放慢了奔波的脚步;仅凭一个约定,就让内心踮起了凝视自我的脚尖——终极关怀哩。打湿过春秋、打湿过唐宋的清明细雨,淅淅沥沥,如约打湿了今天,打湿了日常的心情和窗外的松枝。

    在俺居住的这座城市,江苏路是一条直通海边的路,离俺家很近,走路顶多两分钟。一天下午,一个23岁的女孩沿江苏路往海边走,头发上束着一条粗糙的天蓝色绸带,穿一双后跟磨去一半的破皮鞋,看上去像个外来打工妹。她的同居男友在距此不远的报社做副刊编辑,她则一边做家务,一边写着一本名为《麦场》的书。她走过基督教堂,走到湖南路,迎面遇到一个衣着朴素但整洁的15岁少年,他们互相看了一眼或谁也没看谁,擦肩而过。女孩经常光顾附近的广西路4号荒岛书店——此乃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地下党联络站,前些年是一家奶站,俺经常去那里买奶,二十平方左右的一间房子,由两兄弟(50多岁)经营,以不提供塑料袋为特色,现为一片荒地,等着建新楼。

    过了四个多月,这个女孩离开了这座城市,乘船和咸鱼、粉条一起挤在货舱里去了上海,再也没有回来。七年以后,那个少年变成了一个打工仔,在附近一家洋行当店员,1月5日那天,他和一个名叫子明的伙伴在中山路一家照相馆先是各自留影,又一起合影——这些照片至今被珍藏着。又过了一年,那个女孩在贫病交加中死了,死在香港,年仅31岁。十几年后名叫子明的伙伴也死了,生平不详。又过了二十多年,打工仔变成了一个沉稳的中年人,牵着一个小男孩的手在附近闲逛,指着浙江路天主教堂的锥子楼说:那上面原来有个十字架,让造反派给砸掉了。小男孩于是经常想象十字架是个什么样子,代表什么意思,想了很长时间。

    后来,这个小男孩也变成了一个父亲,领着蹦蹦跳跳的女儿爬信号山,从齐东路出来走江苏路,迎面是“一栋石头垒成的二层小楼”——观象一路1号正在眼前,遂进门窥视了一番。登上窄窄的石阶,一位白衣老者正坐在过道里一边择菜,一边和屋里的什么人说话。石墙楼台,杂物遍地。

    不必多说了——那个23岁的女孩名叫张乃莹,又名萧红,她写的那本书就是后来的《生死场》,那一年是公元1934年。那个15岁的少年是俺的父亲般的伯父,寻常一生,死于1986年;俺是拉着他的手长大的,常常在不经意间想起他。

 

   

                
              伯父(1919-1986)

 

              

              江苏路

  

              

              萧红故居

 

                      

              萧红(1911-1942)

 

             

              荒岛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