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了,核电站开始接二连三的爆炸,也不知道是哪位大神站出来说了喊了一嗓子:“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于是,以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为传播中心,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由于人们疯狂的举动,导致食盐价格疯涨,有消息称,一袋食盐由原来的1.5元涨到了10元一袋,有的地区甚至涨到了20元。
有媒体报道,在这次“抢盐”事件中出尽风头的,是一位武汉的郭先生。据说,这位郭先生在3月17日当天从3家商铺花27000余元,买下了13000余斤盐。
好在事件发生后,国家有关部门紧急出来辟谣,并辅以相关措施,保障食盐供应。短短两天时间,谣“盐”不攻自破。
其实,由于地震导致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波动的,除了食盐,还有钢材期货。
以螺纹主力合约1110为例,日本地震后第一个交易日(3月11日),一改之前的颓势,较前一交易日上涨60元/吨,重新站上了4700元关口。此后,更是一举突破了4800元大关。
造成此次钢材期货上涨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日本的灾后重建,将拉动我国的建材出口;二是地震导致部分钢厂停产,影响日本部分中高端钢材产品的产量,中国将有机会弥补这一暂时的市场空缺。
然而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上涨理由,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对于中高端钢材产品来说,影响到国内的其实只是部分钢厂,跟钢材期货的关系微乎其微。至于灾后重建,那更是半年之后的事了。
此外,日本目前还被核泄漏搞的焦头烂额,哪有心思搞重建。即使重建,日本也不会从我国进口建材,而是将未受损钢厂的产能完全释放出来,让企业加大生产量。以新日铁为例,为弥补釜石钢厂的产能损失,其正准备通过提高室兰工厂和君津工厂的线材产量,以保证灾后重建的钢材供给。
然而就是这些经不起推敲的“忽悠”,却让螺纹主力合约1110整整涨了四天。等市场明白过来的时候,仅用两天时间,就将疯涨的螺纹主力合约1110打回了原形。
合约还是那个合约,成本还是那个成本,需求还是那个需求,凭什么只要发生和钢材扯上点关系的事,不管是行业内的还是行业外的,国内的还是国内的,一经忽悠,行情就会发生变化呢?
有人说这是心理预期的作用。这样的看法我不敢否认,而我要说的是,心理预期只会带来行情的起伏,但决定行情起伏频率的,则是畸形市场环境。
中国铁矿石进口长期受制于人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统计资料显示,与三大矿山骄人的业绩相比,2010年纳入中钢协统计的77家大中型钢企仅实现净利897亿元人民币,不到三大矿山盈利总额的三分之一。
然而,这只是畸形市场环境的冰山一角。比利润让铁矿石巨头“巧取”更让行业纠结的是,钢铁行业供过于求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淘汰落后产能,但淘汰的效果如何,业内人士想必心知肚明。况且,国家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钢厂还在不断上马新的项目。
铁矿石长期受制于人,钢厂为了保证利润,不得不随着铁矿石价格的上涨不断上调产品的出厂价格。另一方面,由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得不到改善,现货价格在无实质性利好的情况下,难以保持自己坚挺的姿态,进而导致价格不断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厂价和市场价势必会长期处于倒挂的状态。
当钢厂受制于国外矿业巨头、供过于起的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出厂价与市场价倒挂成为一种常态,你怎么能要求投资者在面对忽悠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在作出判断呢?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行请不被忽悠的现状,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善目前畸形的市场环境。
首先,钢厂应该积极扩宽自己的采矿渠道,入股矿山。在这方面,武钢走在了前面。近两年来,武钢先后在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投资矿山资源,如今武钢已锁定权益资源量数百亿吨,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最大资源拥有企业。
此外,国家要制定严格的行业政策,严格控制产能扩张,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钢铁行业供过于求的局面。
最后,行业从业者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不明真相之前谨慎操作,防止被忽悠。
在经历了这次抢盐事件后,我相信,中国再也不会出现抢盐的事情了。因为在这次事件后,中国的老百姓明白了:中国盐储量丰富,根本不缺盐,而且整个市场处于良性的发展当中,供应渠道正常,不会再出现盐价暴涨的情况。
反观钢铁行业,在钢铁行业尚未摆脱畸形局面的情况下,我却不敢保证类似日本地震造成中国钢价暴涨的局面再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