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PMI指数平稳回升看经济政策走向


  3月份PMI指数的上涨,首先是一个季节性因素,而升幅低于市场预期显示经济增长出现回落的压力,不过整体而言,增长的问题不大,而关键还是在于输入型通胀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4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2011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3.4%,环比上升1.2个百分点。

  从此前连续六年的数据来看,3月份PMI相对2月份水平平均上升了3.6个百分点。从今年前两个月的宏观数据可以看到,当前经济出现了一些放缓的迹象,包括新开工项目和零售增速的下降,因此3月份的PMI的上升幅度小于往年,与这些迹象基本吻合,显示出积极的稳健政策调控效果开始体现在实体经济上了,而接下来就是主要关注输入性通胀的影响。

  从需求的先行指标来看,反映内需的新订单指数小幅回升0.9个百分点至55.2%,反映外需的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1.6个百分点至52.5%,上升幅度显著小于往年平均(过去6年3月份这两个指数分别从2月份水平上升4.4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国际市场经济复苏缓慢,主要市场需求增幅有限,另一方面就是“3·11”日本地震使得日本对中国的进口需求减少,从而使得3月份整个的需求增长减缓。

  相对来说,最让我们关注的购进价格指数,因受各项管理通胀预期措施的影响,涨幅有所收窄,通胀压力得到控制。3月份购进价格指数有所回落,较2月份下降1.8个百分点至68.3%,而历史上2月较1月上涨0.8个百分点至70.1%。PMI购进价格指数与PPI环比增速的相关性较高,预计3月份PPI环比涨幅将缩小。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输入型通胀问题依然没有有效解决,利比亚局势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得我国的输入型通胀面临着很大波动。国内物价上涨压力也将会升到一个高点。而且从全球物价不断上升的环境来看,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形势依然复杂,管理国内通胀预期将是一个突出的任务。

  首先,从国内的整个经济运行来看,主动调控的效果将继续得到体现。但是从目前调控的落实而言,东部地区要严格些,中西部地区则存在明显的滞后,因此投资拉动型的势头将继续在中西部地区保持一个主要的带动作用,进而使得整体上的转型受到延缓。当然,还有一个最突出的问题是价格对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影响加大,一是国际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给国内市场带来一定的传导作用,二是以原材料以及人力资本价格上涨为代表的成本推动型通胀也成为当前管理通胀预期的难点。

  其次,从国际环境来看,一是美元贬值、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给我国带来了较大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另外,最近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原油市场增长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直接导致了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涨,目前始终在100美元/桶以上的水平。

  同时,受国际热钱流入大量增加的影响,国内被动超发货币的局面更加难以解决,从而进一步加大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日也表示,外贸顺差以及资本项下的顺差过大是我国通胀的源头。在新增信贷减少的情况下,央行依然实施了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来看,说明2月份的外汇占款依然将处于很高的位置。央行为进一步实时管理通胀预期,进入3月中旬之后迅速通过公开市场加大资金的回收力度,到上周不仅连续两周出现提前净回笼态势,而且已经连续3周实现资金净回笼态势。而且随着通胀的预期升温,将再次出现各项政策工具同时使用的情形。

  此文作为社论刊发于2011年04月02日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