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庆:佛山如何从“马路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


    ——佛山中心城区的规划改造与城市品牌形象提升

       佛山市是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城市建设被强大的工业化浪潮冲击得十分脆弱,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进而出现了“城市像农村,农村像城市”的状态。只要有马路,就有城市的影子,马路建到哪里,城市就推进到哪里,就是传说中的“马路城市”。整个佛山市,没有一个像样的都市中心,你无法找到哪里是“市中心”。佛山有数十个闻名全国的“专业镇”,但却没有一个明确的都市型服务业集聚区,城市服务功能较弱。显然,这对于城市的转型和提升都是严竣的挑战。对此,佛山市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城市的再造和变革,无疑这让人充满了期待。下文由《南方日报》记者李晓莉写作,发表于该报2011年3月29日FC01版,原标题为:直击“马路经济”要害,打造品质城市。

       缺乏统筹规划 功能分区模糊 

       3月28日,“智慧新城”近28万平方米的首期地块拍出逾8亿元。项目总投资的七成物业将于今年内建成,而整个项目将于明年底前完成建设以及招商工作,届时,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将齐聚其中。 大型企业、项目选择是否落户某个城市,早已经不是拍拍脑袋、公关吃饭就可以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这个城市的综合品质。 3月15日禅城出台的《季华路和佛山大道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其意义显然并不仅仅局限于两条道路。

 在外界的解读中,这是禅城率先推动“马路经济”转型、致力打造品质城市的强烈信号。可以说,《规划导则》任重道远,“两轴五片区三网络”由点及线、再到面的铺开,以政府的强势引领激发市场主体作用、借势借力,以品质城市迎接“近者悦、远者来”。

王先庆:佛山如何从“马路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 - 王先庆 - 王先庆博客 www.kesum.com

佛山市主城区唯一的大街:季华路

 

 新命题“两轴”要变身“灵魂道路”

  一提到北京,你会联想到长安街;一提到深圳,你就会想到深南大道,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和内涵、城市的综合品质。

 交通道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佛山人是最不陌生的。“诸宝货南北互输,以佛山为枢纽,商务益盛。”历史上的佛山曾因为水路交通的发达,吸引江西的矿产、粤东的木材等资源源源不断汇聚佛山,佛山人取各地之所长为盛世奉献了一个独踞岭南的“四大聚”。

 两头在外、自成中心的生产方式让佛山人早早地懂得了交通商业的便利和市场的力量。而到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智慧迅速地体现在前店后厂的“马路经济”中。逢山开山,遇水填水,佛山大道、季华路两边的专业市场、非公经济蓬勃发展,村庄依势发展。

 不同于历史的水路交通,这一时期的经济驱动因素是陆路交通的天然优势,架设在四个车轮之上的“马路经济”承载着佛山30年的城市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但作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产物,“马路经济”的发展模式遭遇当头棒喝,面临转型。

 一位前来佛山参与城市规划论证会的专家曾戏谑地说:“一下广佛高速进入佛山,我就在佛山大道沿途至少遇到了六种车,大货车、客车、私家车、电动车、小三轮等等,真是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景象。”类似的城市畸形病还可以信手拈来若干,而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案例又在提醒我们,这些城市病一旦发生,很多时候又都是不可逆的。

 有营业,也有高端商业;有自由、蓬勃的马路经济,也要有宜商宜居品质城市的幸福感。马路经济的发展模式势必要改变。“佛山的‘马路经济’很典型,很有代表性。按照城市的定位与内涵打造好‘灵魂道路’,不仅关乎城市形象和城市名片,更重要的是对城市内在品质的提升功不可没。”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粤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庆点评说。

 “灵魂型道路”在带动城市发展中不少城市都积累了实践经验。在城市竞争已经转为品质与内涵综合竞争力的今天,佛山大道、季华路这样的“马路经济”本应作为“灵魂道路”,将怎样成功转型、承担起区域社会经济的支撑和动脉作用,实现新一轮转型腾飞?禅城能否率先找到最有效的模式?

    政府引领强化规划

   “一个城市是否独具魅力,是否让市民感到舒适,50%的因素是靠良好的规划,再者才是考究城市建设的功力。”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专家陈可石把脉禅城的发展时说了三句话: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大环境却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历史文化魅力有待挖掘。

  王先庆则认为:改革开放30年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佛山“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规划的严重滞后,一条主干道路或者说一个区域的定位是什么、功能分区是否清晰、内涵是怎样的,所有这些的关键就是规划。

  缺乏统筹规划直击佛山“马路经济”要害。无论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的季华路还是佛山大道,都是作为交通型干道进行规划,定位和功能分区等等都非常模糊。“在传统意义上,只要有项目来就放在这些路上,不去考虑太多因素,放就放了,任其自生自灭。”一位业内人士总结。

    今年年初,禅城区委书记刘宏葆提出,禅城发展最有效的模式是政府强势引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借势借力。在这一模式当中,政府首先要做好规划,强调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这一点在禅城“两轴五片区”发展格局中得到充分体现。

    佛山大道和季华路穿越“五大功能区”,要从外观和内涵体现出“灵魂道路”的特色,发挥出作为“两轴”在城市支撑架构的重要作用。而对于无为而治、粗放发展的“马路经济”,政府强势引领之手的作用开始显现。

    这种转型引领第一次以“导则”的概念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从年初禅城布置下这道题目到现在3个多月时间,旨在带动建设城市发展转型的“两轴”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出台。

    《规划导则》首次对季华路和佛山大道做了深入的剖析,基于卫星地图,“两轴”每两公里划分一个功能带,每个功能带目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定位都进行明确,在激发村民参与改造热情的同时,做好定位引导和统筹规划。

    以“灵魂道路”提升城市内涵,以规划引领激发市场主体作用,以贴近现实的容积率规范撬动民间力量,两轴、五片区、三网络,由点到线、再到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轴”规划导则任重道远。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在谋求产业转型发展中,城市形象与品质的提升已经是绕不过的课题。禅城作为中心城区,1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绝大部分已经是建成区,在提升城市综合品质过程中,中心城区必须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两轴五片区”的布局中,规划总面积约为2000亩的“智慧新城”将成为广东首个发展智慧型产业的高科技园区,动漫、游戏、多媒体开发、数字化图书馆等项目将在这里“亮相”。到2015年,智慧新城产业规模预计将达150亿元。昨天,位于季华二路南侧、佛开高速公路东侧、编号为佛禅(挂)2011—006地块被佛山一家公司以逾8亿元人民币拿下,项目将于明年底前完成建设以及招商工作,届时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将齐聚此地。

    “大型企业、大项目选择是否落户某个城市,早已经不是拍拍脑袋、公关吃饭就可以的了。”禅城一位招商项目负责人说,“对方对于城市品质的综合考察让我们相信,城市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内涵与外观的综合体现、可感可触的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化合物。”

    事实上,从个体的经验出发,专业人才在选择他想要发展的城市时,往往会从这个城市有没有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前途、自己在这个城市今后的发展机遇以及教育医疗保障等等综合方面去考量。而这种考量的最终感受就是城市品质的最好体现。

    从内涵提升城市的“灵魂道路”,求解城市的品相与品质之变,“季华路、佛山大道从商业性质、人性化设计、绿化甚至是街头小品等进行规范引导,这是整体的综合性工程,而非此前的建几栋高楼、引入几个项目所能决定的城市品质。”禅城发展规划和统计局总规划师文清泽说。

    以两轴五片区三网络提升城市品质,禅城的实践直奔问题关键:城市形象与品质互相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共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就是城市增值的过程。

    参见:http://epaper.nfdaily.cn/html/2011-03/29/content_6942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