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道德良知业务再强也不会成为民众心中的好专家


 

艾君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专家学者而言,社会良知、专业素质与知名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良知,他的言行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如果没有专业素质,他的言行就会失去知识的支撑;如果没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言行也会失去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平台。

“专家的观点永远是个人见解,错误、偏见在所难免。所以,年轻人在面对专家言论的时候,也应该学会鉴别,切忌盲从。”....

 

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介入公共事件呢?

─关于“社会热点”与“专家学者介入公共事件”等现象问题的思考

5-6

艾君/文

 

背景综述  当今社会,许多专家学者纷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评论。社会上有着各种说法:有人说,专家学者应该具有社会良知,敢于批判,他们介入公共事件的行为值得鼓励;有人质疑,术业有专攻,有些专家学者过多地介入公共事件,有狗拿耗子之嫌;也有人认为,专家学者应该具备青年榜样意识,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一旦出错有勇气道歉。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眼下针对“专家学者热衷介入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等问题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4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针对“社会热点”及“专家学者到底应不应该积极介入公共事件”等问题采访了艾君。艾君着重谈了六个问题,现将个人一些观点做些分析阐述,请网友参阅指正:

 

没有社会责任感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成为民众眼里的好学者

失去道德良知业务再强也不会成为社会民众心里的好专家

问题五:如何考评好专家应具备的修养和素质

 

【艾君观点】对于一个成功的专家学者而言,社会良知、专业素质与知名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良知,他的言行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如果没有专业素质,他的言行就会失去知识的支撑;如果没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言行也会失去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平台。

“专家的观点永远是个人见解,错误、偏见在所难免。所以,年轻人在面对专家言论的时候,也应该学会鉴别,切忌盲从。”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在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专家”的调查数据显示:54.8%的受访者认为,好的专家应该敢于认错。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有社会良知”(89.1%),排在第二位的是“有专业素养”(85.0%),排在第三位的是“有社会常识”(62.0%)。受访者的其他选择还有,“有青年榜样意识”(48.4%)、“言论犀利”(23.5%)、“有话好好说”(19.6%),“保持媒体曝光率”排名最后,仅12.9%受访者选择。

针对以上调查数据,4月15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向楠向艾君提出了以下问题:“如果社会需要一批专家学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来履行批判的使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文明。您认为,好的专家学者最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是高深的专业知识,还是社会良知,或者是高曝光率?

艾君观点:对于一个成功的专家学者而言,社会良知、专业素质与知名度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道德良知,他的言行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如果没有专业素质,他的言行就会失去知识的支撑;如果没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言行也会失去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平台。

艾君以往文章讲过,在艾君看来,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的人文环境中,人不是一个身在世外桃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仙人”;也不应是一个欲所欲为,狂妄自由的“鬼魔”。人是需要社会、国家才能生存和修炼成“人的人”。也就是说,人是社会的人,人又是一个国家的人和一个组织中的人。

在人类社会中,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国家、组织而获得生存的环境或者生存发展的条件。人生下来就是是社会的人,人的追求就应该有为这个社会发展而服务的全局意识;人是国家的人,人的言行就应该有为这个国家负责的态度和应尽的义务;人是一个组织中的人,那人就应该维护一个组织的形象和维护这个组织的社会利益。如果一个人,有本事能脱离了社会、国家和组织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存下去,那这个人就不是“人”了,或许是“鬼”或许是“神”,不成“人”便成“鬼”啊。因此,作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人,“人的意识、人的观念、人的道德、人的价值取向、人的理念信仰、人的行为准则”等文化思维需要规范,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生存去规范和努力。

在任何社会和国家里,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只要国家存在、只要组织存在,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欲所欲为、狂妄自大、贪婪自私、唯我独尊的人,人只能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分子。既然是社会中的一个分子,人就该在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相互友爱、相互帮助中去获得和谐的生存权力和付出自己的义务,反之就会变成社会上的“鬼”。

专家学者作为人类的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群体的“精英”、作为传道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理应承担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文明的责任”责任,履行起人类社会公民本身都应该具备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应有的道义和应尽的义务。

所以,艾君所倡导专家学者心里要有爱心、尊重之心,装有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去对待“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百姓所关心所寻求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热点问题做出科学的相对准确或者带有前瞻性的解剖。尤其在对待“社会热点问题”、“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上,写文章发表见解的时候,更要谨慎科学,以健康向上的态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注重文章观点的社会进步性,价值趋向的社会文明科学性,对问题要有褒贬的统一性和系统性,正面引导反面监督,摆事实讲道理,倡导社会和谐发展,不能为个人私利或者某些群体利益去炒作、蛊惑人心。

那么,对于好的专家学者的素质问题,是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还是需要社会良知,或者是高曝光率?

艾君看来,所提出的这三点,都很重要。不能断言开来,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举个例子,假如有a、b、c三个专家学者。其中a是一位专业知识很强、学术水平很高,但就是私欲很大,凡是总是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属于唯利是图那种,你认为他会写出、谈出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文明的文章或者观点吗?而b是一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但就是一个肚子没水的只有个职称“帽子”牌子的所谓“专家”,专业知识、学术水平都很一般,他有能力写出、谈出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文明的文章或者观点吗?再说c,会拉媒体关系、会炒作,追求高曝光,知名度搞得很大,而其社会责任心一般般、肚子也无多大水,专业知识、学术水平都很一般,他是否有能力写出或者谈出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文明的文章或者观点呢?

在艾君看来,上述a、b、c三个专家学者都很难完成履行批判的使命,促进社会进步和谐文明的神圣职责的。

可见,要完成所假设的使命,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基本素质;而具有相应的高深的业务知识和学术水平是必要条件;具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我认为,追求高曝光率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知名度)应该是作用力

作为专家学者只有具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为人处世注重社会进步性,伦理道德追求科学大众性,言行举止注重文明道德统一性理,才能有为正义、为国家、为民族、社会的负责态度和献身精神;同时,作为专家学者只有具有了相应的高深的业务知识和学术水平,才能具有社会洞察力,才能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作为专家学者只有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其观点才能够在社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具有更好的辐射作用、传播作用和影响力。所以,要完成所假设的使命,这三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的。

社会上有人过分强调“高深的业务知识和学术水平”以及“知名度”的价值,而忽视“社会责任感”的作用。艾君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倾向。一个人即便地位再高.知名度再大.学识再渊博,一旦失去做人良知.社会责任.民族美德,走向了道德和责任的对立面,那他就成为人类进步与文明之绊脚石。这样人即便头戴光环无数,但已蜕变为狭隘的人.低级趣味的人.不知羞耻的人,偶尔叫的再响,也不是能为社会和为别人负责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使者,而会成为腐蚀社会、腐蚀民众、散发着赌气的垃圾源,成为阻碍社会科学与进步、道德与文明发展的绊脚石。

艾君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专家学者而言,社会良知、专业素质与知名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良知,他的言行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没有专业素质,他的言行就会失去知识的支撑;没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言行也会失去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平台。

所以,在我看来,作为一名好的专家学者最应该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深的业务知识和学术水平,较高的社会知名度。这三点缺一不可。

 

对待专家学者个人主张要理性客观切莫追风盲从

对待专家缺少社会良知的言词冷漠是最好冷却剂

问题六,年轻人对于专家学者其言论应抱的态度

 

   【艾君观点】“专家的观点永远是个人见解,错误、偏见在所难免。所以,年轻人在面对专家言论的时候,也应该学会鉴别,切忌盲从。”

年轻人对于专家学者,要学会鉴别。鉴别是个硬功夫,专业上要学会鉴别,品德上要学会鉴定,知识上要学会识别。对待专家学者的观点学说,要理性客观,切莫追风盲从。要以批判的思维去做学问。

    问题:在当下的环境中,年轻人对于专家学者及其言论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眼下中国专家良莠不齐,社会道德观念差、业务水平低下、滥竽充数等,大有人在。当然,大部分专家还是好的,有德有才。

    艾君认为,年轻人对于专家学者,首先要学会鉴别。鉴别是个硬功夫,专业上要学会鉴别,品德上要学会鉴定,知识上要学会识别。个人认为,实际鉴别的方法不难,经常在公共媒体面前说话信口开河,善像小品演员似地表演、善披露秘密、善制造八卦、善谣言惑众、善歪理打人、善像泼妇骂街、善制造是非矛盾、善攻击组织或个人者,一般都属于无德之人,属于企盼炒作成名唯利是图的庸才。因此,年轻人对于常露面经常上镜常曝光的专家,在思想上有所审视,形成正、反两种形象。对于无德无才、无社会责任感、无民族使命感、无国家利益感的专家要从思想上过滤筛选掉,对于这些人的言论或者表演,就当成是看了一场滑稽剧,一笑而过即可,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对于这种人冷漠是最好的冷却剂。而对于那些品学兼优、有德有才的专家要有所崇尚和学习。知识上要学习,业务上要追赶,社会上要欣赏,道义上要模仿,观点学说上要重视。

其次,对待专家学者的观点学说,要理性客观,切莫追风盲从。对待任何学问上,艾君的观点就是“批判吸收”。知识是在学习使用中获取其精髓营养,又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其科学解释。探寻问题、解决问题往往永远是人类追求进步与文明的本性。然而,在面对人类的真与假、美与丑、邪与正、愚昧与文明、落后与进步等等问题上,只能在比较中去鉴别,在实践中去认识检验。人的意识思维、道德理念、价值取向、知识能力等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带来了对获得真假知识的鉴别标准和判断结果的差异性,难以统一,所以只有在实践使用中去检验以求真谛,这也是唯物辩证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是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比较之观点。在追求学术、学问上,应该客观看待哲人、精英等在文化上的所有主张。也就是艾君向来倡导的:对一些文化现象、学术理论、思想意识的认识、探讨和界定要本着“科不科学,是否有误;合不合时,是否扬弃;感悟有之,是否存在;站在高出,是否望远”这“四项原则” ,以此为标准和方法进行衡量、判断、探讨和注释。

    艾君认为,知识是在学习使用中获取其精髓营养,又是在实践探索中获得其科学解释。世上只有科学的知识,而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对事物的主张和知识的认识,没有静止不动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动”才是科学的规律,“静”却是愚昧的坟墓。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事物规律的把握,就是在“动与静的交替中”而获取。

再次,要以批判的思维去做学问。艾君曾经对年轻人多次讲过,做学问也好写文章也罢,看问题也好探问题也罢,关键是你的文章里有没有内容有没有思想,你能不能写出自己的观点和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即便你的语言再优美华丽、你的文笔再洒脱流畅,如果缺少了血液、缺少了灵魂、缺少了观点,那也仅仅是供人观赏的贡品、摆设品,感动不了人的灵魂,也感化不了别人的思维。

    那如何去写出新意,谈出新观点呢?艾君倡导心里装着社会责任感,采取批判的思维,去对有些观点、言论进行反思、辩解后,灵感来了,往往就会发现新的东西、新的观点。所以,艾君倡导心里装有种社会的责任感和社会的义务,采取批判的思维去做学问。创新也以健康向上的态度、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语言,坚持道德上正确的主张或真理,坚持实践正义原则,注重学术观念的社会进步性,价值趋向的社会大众性,社会和谐的文明性。对问题探讨要有褒贬的统一性和和谐性,正面引导反面监督,要摆事实讲道理。这应是我们作为中国人时代赋予的使命。

知识是在使用中汲营养,在实践中获科学解释。世上只有科学知识而无绝对真理。对事物主张和知识认识,不会是静止的永恒不变的。“动”是科学规律,“静”是愚昧坟墓。对真之追求和事物规律把握是在“动与静交替中”获取。

    请记住:“专家的观点永远是个人见解,错误、偏见在所难免。所以,年轻人在面对专家言论的时候,也应该学会鉴别,切忌盲从。”

    在历史面前,唯有正视过去、反思今天;方能启迪意识,获得思想,绘出民族未来发展蓝图;在改革面前,唯有解放思想、转变意识,方能创新思维,获取理论,找到民族复兴之路;在发展面前,唯有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方能升华心智,获得真谛,打开人类幸福之门!(本文系根据2010年4月15日,艾君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内容整理)

(全文完)

 

 

链接阅读

专家果真被利益集团“绑架”了吗?

专家介入公共事件别忘社会责任感

专家学者理性介入公共事件应无可厚非

山寨日渐失宠的内外原因分析

让“草根文化”步入文明建康的发展轨道

“草根”与“精英”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73.2%的人认为草根流行彰显社会趋向底层认同

改革开放30年,草根文化补充了主流文化_中国网

该给“草根”下一个怎样的定义 红网

“草根”流行中的社会多元文化价值_新闻中心_新浪

“山寨”产业衰落:中国从跟随创新转向自主创新

山寨Pad争挤iPad快车如何走出灰色地带?

影视作品充斥“准明星脸” 我的偶像被“山寨”了

《人在囧途》:当精英文化遭遇草根文

让“草根文化”步入文明建康的发展轨道

“干正事儿” 活着充实死而无愧

古诗词歌曲凸现中国民歌艺术的至高境界

《同志》一画问世与那个年代的干群关系

郭明义的爱心和奉献比什么都重要

漫谈“王海班”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价值

用艺术再现慈善家的品质与境界

母亲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分享 “体面劳动”实际凸现着一种劳动文化

时传祥精神与社会文明价值

新中国建设时期最具震撼力的名言

时代需要“铁人精神”

我国与韩日端午节同“期”不同“意”

“文化惠民”关键要惠及到民

用博客为社会和谐发展鼓与呼

莫让网络文化成为“精神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