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苦旅(一)


     

孔子的政治苦旅(一)

不久前,一尊高9.5米,重约17吨的孔子青铜雕像被摆上位于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博物馆,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批评和赞美的声音都很多,这说明不管你喜不喜欢,孔子都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或者说,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孔子大半辈子都是郁郁不得志,但百年之后他居然会否极泰来,不但本人被后世封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后人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跟着沾了不少的光。就连孔子的家族宅室“孔府’,自东周以降,也一直享受着仅次于皇室的高规格待遇……这时候,谁会想起,在2500多年前,已经50多岁的孔子,不得不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奔波在周游列国的路上……

                   在卫国做“外脑”

孔子政治苦旅的第一站是卫国。

其时孔子名声远扬,卫国人也有所耳闻。卫国国君卫灵公对孔子一行持欢迎态度,他很快就接见了孔子,向他询问治国之道。孔子说,“这个嘛,你们卫国应该根据国情,走有卫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这基本上是废话,可卫灵公如获至宝,他兴高采烈地说,“对对对,就是这样。先生,您就做我们的外脑吧。敢问先生在鲁国年薪是多少?”

“6万斗。”

“好,先生就在卫国安心居住吧,我也给您6万斗!”

于是,孔子就在卫国住下来了。

不过,时间一久,孔子就觉察出,卫灵公虽然对待自己很优厚,可并没有委以重任的意思。美其名曰“外脑”,其实就是一花瓶。而且,卫国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加上卫国发生了内乱,使得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警惕心理,派大夫公孙余假带领卫士监视孔子。孔子怕卫灵公加害,就找了一个机会,离开了卫国。哼,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一唱泯恩仇

再去哪里呢?孔子跟弟子们商量之后,决定去陈国。去陈国要经过宋国的匡城,孔子没有想到,他会在自己先人所在的国家遭到旅途中第一次险情。

事情是这样的,当他们一行路过匡城时,孔子的弟子兼车夫颜高用鞭子指着城墙上的一处缺口,说,“当年我随阳虎攻打宋国,就是从这个缺口进去的。”就这样一句随口而出的话,给他们带来的麻烦。

匡人听到这话,就四下围了上来,因为阳虎曾经在这儿残害了不少民众,给匡城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再一看,马车上那个谈笑风生的人,不就是阳虎吗?原来孔子跟阳虎长得比较相似,被匡人误以为是阳虎,都抄起家伙准备报仇。

眼看匡人围了过来,孔子的弟子们都慌了神,也拿出护身武器。在这一触即发的时刻,孔子保持了足够的冷静。他制止了弟子们,说,“放松,放松,这不过是一场误会,用刀剑是难以弭除的。不如我们放点音乐出来听听。”

说完,子路就弹起琴来。琴声优雅,在肃杀的空气里飘扬。孔子也跟着节拍唱起歌来:

 

我不是阳虎,我不会武功

我只会写文章,逗大家开心

我不是阳虎,我不会武功

我整天弹吉他,做梦当英雄

……

 

这一幕,一定感动了匡人。因为他们听着听着,眼中也含起了泪水。

一曲罢了,匡人含着泪水对孔子说,“先生,对不起,我们错怪您了。您一定是鲁国圣贤孔子吧?帮我们签个名好不好?”

危机安全度过,孔子对众弟子说,“你们看,这就是会唱歌的好处了。”

众弟子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先生英明!”。

这时候,他们却发现颜回不见了,等了一会儿,才见他从后面气喘吁吁的赶上来。

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呢。”

颜回回答道,“先生还健在,我怎么敢死呢?”

一问一答,师生间深厚的情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