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打假打出了我们社会的黑色幽默


方舟子打假打出了我们社会的黑色幽默
杨于泽

 

  一个月前,某媒体指控方舟子科普文章抄袭;近日媒体再次曝料,谓“方舟子后院起火”,指控其妻子提交给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硕士论文涉嫌抄袭。据说,媒体的曝料已引起方舟子对于动机的质疑,对于指控的真实性,我们在此姑持保留态度。但这种指控已伤害到中国的“打假事业”,其有损世道人心,是没有疑义的。
  对方舟子夫妇抄袭指控的一个可能后果,就是,激进者马上会说,既然方舟子和老婆自己涉嫌抄袭,你凭什么学术打假?其实方舟子打假没有错,有假就打,打假是天然合理的,有益于我们社会。包括那些自己弄虚作假的人,也有权利打假,他还可以依“亲隐”原则不打自己和妻子的假。作假者打假,说明他们在内心里渴望真,希望把假从我们社会中扫荡出去。
  虽然抄袭并不损害打假者打假的权利,但它使打假者陷入一个道德悖论:你打假是因为假在道德上是一种错,而你自己在这方面也不干净,你的打假行为就容易引起人们的强烈质疑,甚至成为世人的笑料。涉嫌作假者主持打假,给人一种“举世皆浊”、“洪洞县里无好人”的强烈暗示。学术打假,更像是一场互相揭丑与“比烂”的闹剧,而不是学术净化与社会净化。
  但根本的问题不在方舟子身上,而在社会及其治理体制、机制。方舟子现在失去了昔日的道德光环和某种认证的权威性,其涉嫌抄袭突显我们社会正在“比烂”,但方舟子个人无法承担其中责任之重。方舟子涉嫌抄袭了,而他揭露的论文抄袭和学术造假很多也是事实,但抄袭者、造假者受到了惩罚吗?没有,如果有的话也极其罕见,更多的是有关部门站出来和稀泥,使问题不了了之。
  比如,方舟子“新语丝”网站近年陆续揭发了一批大学校长、副校长论文抄袭,但这些校长、副校长至今官照当,竟然厚着脸皮做学术机构的领袖。更有甚者,一位号称“中国最年轻市长”的人,被揭发攻读清华大学硕士期间2篇论文涉嫌抄袭,最近居然获得当地“破格提拔”。对照组织上对“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官员选拔标准的反复强调,公众直觉所谓“德”之诡谲与费解。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我们不必对才能之士过份苛求,市长甚至校长本职并非学术研究。况且连方舟子和妻子都涉嫌抄袭,遑论市长、校长等“非专业”人士?也就是说,我们把抄袭、造假当作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共业”,因为大家彼此彼此,所以大家相互原谅。打假与求真,已经被视为公众对社会精英的道德完美主义苛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成了“小民”对社会精英的嫉妒心理的反映。
  方舟子似乎还没有转行的迹像,我们可以设想,方舟子还要继续打假下去,但打假有何用处?如果抄袭和造假已经被体制原谅了,打假就毫无意义。打假不仅无意义,而且作用消极:它把我们社会的烂处展示给人看,却没有医生来试图消炎生肌,结果打假只是消解了公众对社会正义的信念。
  更令人放心不下的是,当我们宽容市长和校长们抄袭与造假的时候,我们的宽容仅止于此类“小节”吗?面对某些人群的道德失守甚至法律失守,我们除了宽容,实际上别无选择。我们的疑问是,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它还要滑落到哪里?不是方舟子令我们困惑,而是他激发了我们对社会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