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红利拐点和全面通胀时代的来临,中国的经济增长走势再次成为国内外热议的焦点。我们总结了四大热点问题。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是否风光不再?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会否演变成“慢性病”?货币超发到底是“被动超发”还是“主动超发”?面对可能放缓的经济增速,各种类型的企业如何做好应对准备?
中国经济核心驱动因素的变化,经济增速将逐渐回归正常经济体水平
任何经济体的高速成长都是阶段性的。回顾曾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包括日本和韩国,都遵循一个周期性规律,即由农业化向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转型中释放市场红利的基本期限为30年。对于中国,他表示支撑中国经济过去10年乃至30年高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已经发生变化,在相继跨越刘易斯拐点以及人口红利拐点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将逐渐下降,并在5-10年内回归到正常经济体的水平。从国际因素看,中国经济一直依赖具有过度流动性的外部市场,这种市场环境在金融海啸后改变,未来5-10年由净出口带来的增长将消退;从工业化因素看,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的“重化”阶段,即能源和运输等基建工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2008年左右进入了终结期;从城市化因素看,房地产业对经济的助推力量也是阶段性的,中国房地产业尚未到达拐点,是唯一可以继续提供高速助力的产业,但是社会也面临着由高房价带来的诸多矛盾问题。
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核心驱动因素变化后长期的困扰
高烧不退的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高企是中国经济潜在增长边际回退的一大外在表现,也是货币深化进程遇阻的表现。杨力认为,在没有大的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将成为未来3-5年的一个常态经济现象。他深入分析了中国当前高通胀的根本原因:财富创造要素无限供给的状况出现逆转,长期出超(经常项目顺差)造成了经济体内实体财富与财富符号之间的不匹配。这种被动货币超发,低估了人民币汇率,造成了结构性的通胀,并且产生累积作用。
为企业经营者出谋划策
结合国内现实,我们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竞争力建立在任何“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假设上。能够节省劳动力的项目(包括运营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项目)值得投资,作劳动力替代服务(劳务外包)的产业前途光明,同时应更为善待员工;
第二,重新规划产业链和商业模式。一般产能的扩张一定要谨慎。资源为王,资源控制和受限的情况下,产业链前端控制为最具价值的投资。要在源头上掌握利润,防止被上游供应商制约。一定要维持高毛利率以在产业链经济增速降低时,维持自身盈利的机会;
第三,应对消费升级。客户群定位要与时俱进,跟上消费水平增长,品牌形象需要提升以争取上游。反思简单的数量扩张,在行业增长率下降时简单的数量扩张可能带来困境。重视客户体验,以更佳的客户体验取得溢价。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从GDP驱动因素分析中总结出当前中国经济核心驱动因素的变化;之后,也推论出核心驱动因素变化后,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将成为经济环境中长期的困扰;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为了应对在这种经济走势中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的企业大有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本文内容来源于正略思想汇
“拐点上的中国”——把脉中国经济未来走势
评论
16 views